厚德 励学 敦行

新闻中心

校园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园新闻 - 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高二年级部研学旅行活动纪实

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高二年级部研学旅行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1-05-07来源: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总书记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2021年4月29日,天气晴朗,气候宜人。上午七点二十分,马鞍山二中高二年级全体师生齐聚操场。即将开始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研学旅行活动,此次研学的主题是“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青春向党,铭记历史

高二年级中旅线(1)(10)(12)(17)班师生共同走进和县含山多个景点,顺利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

同学们首先来到西梁山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祭奠烈士。由导游张子豪先生领誓,全体师生宣誓学习烈士精神,建设伟大祖国。接下来举行一分钟默哀仪式,全场寂静肃穆,阵阵微风,仿佛是革命先辈们对后辈共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召唤。当主持宣布仪式结束后,各位同学也静默肃立,仍然沉浸在对烈士们的追忆中。

第二站是西梁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在纪念馆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同学们进入陈列室,瞻仰烈士遗物。无论是马搭、毛毯或是报纸,都已泛黄。岁月使它们变得不起眼,岁月也使它们变得伟大。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无名战士的公文包,它右侧的铁质搭扣早已不见踪影,左侧搭扣上的斑斑铁锈也遮盖了它曾经的光芒,但这丝毫不影响笔者想象中,一个高大的战士挎着它,走过艰苦的抗战岁月。它定曾经装载过重要的文件,而正是这些文件,指引着共产党员走向胜利的曙光。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它安安静静地提醒着每一位同学曾经的黑暗岁月,与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张智锦,锲怀镭,张镜远……一个个革命先烈的名字,都应当被永远地铭记!


少年所往,薪火永昌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及“五四”青年节,增强青年一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二零二一年四月二十九日,马鞍山市第二中学组织高二年级开展研学活动,其中高二六班、十三班、十四班和十九班参加主题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研学线路。

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含山博物馆,在近一个小时的车程中,同学们细细聆听导游姐姐关于活动具体安排,本就兴奋激动的心又被抛到了一个新高度。春光正好,落英如画,上午八点三十分,我们站在凌家滩遗址的展厅前,叩开岁月从未紧闭的大门。遗址厅内的蜡像和投影真实再现了凌家滩先民忙碌而不失宁静的生活,被封存在玻璃橱窗后的玉石带着细微尘土,无声叙述着数千年来不曾泯灭的故事。口罩下的呼吸被少年刻意放轻,一段又一段的岁月里,他们俯身去听那些细碎却不曾中断的低语——是文物的呼唤,更准确的说,是中华文化对新时代青年的呼唤——对他的传承与热爱是与生俱来的,正如我们深爱着他所象征的国家。于是一切无需多言,走过凌家滩,少年漆黑如墨的眸中,倒映出东方文明风华绝代的身影。

最后一站——渡江战役野战医院旧址,旧址不大,但“解放全中国”五个红字已足够醒目。“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讲解员指了指毛泽东主席那首著名的诗,烈士遗像悬于她身后的土墙上,灯火闪烁间,映入少年眼底。“这世界并不太平,只是我们非常幸运地生在了一个和平的国度。中国的未来,取决于你们。”我们最后回首凝望那间小小的病房时,昏暗的灯光下,似有影影绰绰的身影越过数载硝烟,笑容欣慰。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日渐西沉,我们亦启程返校。没有来时那般兴高采烈,但每个人的心上,或多或少带了些不可言明的重量。都说少年有梦则中国有梦,那么,此次研学我们所带回的梦又是什么呢?是千载文化穿过岁月的厚重,还是军装齐整红旗在身的担当,亦或是硝烟未散和平不易的任重而道远?“薪火永昌,繁盛不衰”,答案,尽在少年手中。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当一双双拿枪杆的粗粝大手,拈起细细一根绣花针时,亦或拿锄头耕田种地,那,又是种怎样的干劲?

也许你觉得对这段历史很生疏,亦或觉得十分不凡,急急忙忙去浩瀚经史中查阅史书。我却拉着你又问了一个问题:

——当毛泽东写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众将士面对土地贫瘠但热情高涨的南泥湾,与他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壮志,又是怎样的不同?不必孜孜矻矻翻阅史书。对历史的绝妙回答,是现在。鲜活淋漓的现场冲击往往胜于枯黄的书上密密麻麻的小字。

横山抗日英雄纪念碑,孤傲而独立,在我们面前。

人民英雄纪念碑,静静地矗立于天安门广场,风雨数十载,冷静而沉郁,每天都能接受五湖四海的游客的瞻仰,向每一个走向他的人发问:

你是哪一代的革命者?

但另外的纪念碑却是在空寂中默默,向世间注入一道目光。

横山抗日英雄行念碑在座山的半腰上。周围壁上,镌刻下一幅幅抵抗外来侵略的血泪图卷。

一路风雨,洗刷了纪念碑上的尘埃,抹不去的,是热血,与忠魂。这些寂静的纪念碑,诉说着我国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岁月,高昂而稳重,狂热而冷静。向我们呐喊:

不必彷徨,前进!

青春向党,寻根之旅。知所从来,方明所去。行程万里,初心如一。


时代青年,爱党爱国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4月29日,正值暮春时节,一早,大马二高二年级全体学生迎着初升的朝阳与和煦的东风,踏上了期盼已久的研学之旅。铭记着“爱党爱国爱家乡”的嘱托,我们期待的不仅仅是与同学们创造共同回忆的快乐,也是沿途所见所闻的风景和旅途中的感悟与收获。

大巴车载着满车厢的欢声笑语驶向前方。我们的第一站是和县的西梁山,正是诗仙李白写下千古名句“天门中断楚江开”之地,也是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打响第一枪”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参观了西梁山革命烈士纪念馆,了解了当年渡江战役的一些部署细节,重温了先辈们解放南京的艰苦历程。沿着山路向上,我们又来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向长眠于此的革命烈士们献上花圈与最诚挚的崇敬之情。聆听着教师代表与学生代表的发言,我们更加清晰的意识到当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党史学习中对人生的目标更加明确,对做好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决心更加坚定。先烈们,如今这盛世如您所愿,也希望你们看见青年的我们可以感到欣慰,相信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照耀下可以创造出新中国更辉煌的未来。

怀揣复杂的心情,我们乘车前往第二个目的地:陋室。这正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担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时建造的居室,刘禹锡在此写下的《陋室铭》更是妇孺皆知的名篇。“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当课本中无比熟悉的地方真真切切地出现在眼前,同学们都感到别样的新奇,在陋室的小院中齐声诵读。我们观摩着这几间意义非凡的屋子,拍照留念,仿佛经历了一场在课本中旅行的穿越,和刘禹锡进行了一次跨越千年时光的心灵对话。我们不仅以另一种方式温故了所学的文言文,也更深层地体会了刘禹锡在其中表达的刚直不阿、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与志向。

午饭后,同学们在林海生态园体验了有趣也富有挑战性的拓展训练,在极限60秒中展现反应与协作,在丛林穿越与真人枪战中尽情挥洒汗水、挑战自我、收获快乐。我们不仅在这里感受了别样的乐趣,也与同学们一起留下了独一无二的珍贵回忆。

回顾我们的研学旅程,我们从党史国史出发,深入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迹,明确接班人的未来任务;走进课本中的世界,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家乡大地的壮丽秀美。我们在旅途中留下欢笑,在欢笑中收获知识,在知识中探寻未来,在未来里坚定信念。我们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走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心中爱国爱党的种子也在随着脚步发芽长大。相信这次研学的路途,让我们在成为新时代新青年的道路上又进了一步。



红心向党,热血犹存

西梁山、东梁山,一泓江水,隔江相望,古李白即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脍炙人口的名句。然而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却不是欣赏诗仙笔下的旖旎风光。

西梁山地势险要,是长江中下游在江北平原的唯一制高点,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的最后一战渡江战役,在这里打响第一炮——三天三夜的激战,在给敌人重创的同时,解放军自己也付出了血的代价,千余名解放军战士血撒青山,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为了缅怀牺牲的先烈,建国后在此建造了今天的西梁山烈士陵园。

阳光灿烂,天空蔚蓝,纪念馆前绿荫环绕,我们站在一起唱响国歌,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自己的感悟。

步入西梁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心情是沉重的——一幅幅沧桑的历史图片,一段段珍贵的文献资料,无一不真实地再现了革命烈士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

烈士陵园纪念馆共两层,分五个展厅——从鸦片战争到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纪念馆的各展厅对各时期西梁山的状况都做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展厅中陈列出每个年代保留下来的珍贵遗物,有渡江战役使用过的生活用品、有缴获敌军的战服武器、有战地日记、新闻报道等等,并配合图片文字说明,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

旧皮鞋上满是皱褶,鞋垫是简单的麻布做成的,有少许脱线;战况报告上潇洒豪放的字迹;锈迹斑斑的古老电台……大革命的浪潮、抗日的烽火、西梁山战斗的硝烟、大军渡江的呐喊,仿佛簇拥在眼前,蒙绕于耳旁,澎湃入心间。

为了民族解放,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终换来祖国的新生。参观完纪念馆,大家怀着崇敬之情来到位于纪念馆不远处的英雄纪念碑前,纪念碑已经默默屿立在西梁山70年有余。日月如梭、时光莅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体处处可见岁月的痕迹,但时间能冲淡的只是碑体的外表,英烈们的革命精神是永远冲不散、磨不灭的,不会因为年代的久远而褪色,反之会随时光的流逝更加深邃明亮,照亮着前路、屿立于人民心中,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承。

凝望纪念碑“农民暴动起义”和“英勇就义”纪念群雕,仿佛看到了革命先烈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英勇抗敌的场景,仿佛听到了他们在党旗下发出的铮铮誓言。

“叹玉碎,怜簪折。羡一邱荒土,茁生英烈。”英雄已逝,英魂永驻。对历史来说,忘却从不是真正的救赎——铭记于心、外化与行,才是正道。

“心未冷,情还热。”斯人已去,热血犹存。

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有希望,是因为正当黑暗笼罩之时、民族生死存亡之刻,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无数的革命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有无数伟大的英烈们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拯救民族危亡;还有新时代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以牺牲自我的精神维护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今天我们走进烈士陵园,来到烈士纪念碑前,接受了一次生动具体的革命传统教育。先烈们的功绩是不朽的,他们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功臣,他们的精神光照千秋,永垂青史。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我们这一代青少年更不会忘记他们。

(撰稿人:王勇  陈庆蓉  王雨墨  王子衿  林乐章  季乐然   审稿人:聂晓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