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励学 敦行

党团工会

理论学习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团工会 - 理论学习 -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发展规划(2011年—2013年)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发展规划(2011年—2013年)

发布时间:2011-03-10阅读次数: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发展规划(2011年—2013年)
(审议稿)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1、历史沿革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创建于1957年,创建时为一所完全中学,初中每个年级六个班,高中每个年级四个班。1998年初中部剥离,命为“成功学校”,高中部即发展成为现在的二中。原址位于车站路18号,占地70余亩;2004年9月迁至江东大道与健康路交叉口的新址——健康路2号,占地240亩,建筑总面积5.2万平方米。
    2、办学规模
学校教学班经过几轮扩增,由原来的12个增至现在的52个,学生2878人。除了开设普通教学班之外,还开设了理科实验班、文科实验班、国际班、住校班等。二中还有教育培训发展中心,是志诚名师网校的合作单位。
    3、师资情况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总数221人,专任教师210人,其中高级教师123人,特级教师9人,省教坛新星14人,市学科带头人11人,市级骨干教师2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31人,占专任教师的14.8%;大学本科179人,占专任教师的85.24%。平均年龄为41.8岁,其中45岁以下的教师有130人,占全体教师的61.9%。
4、基础设施
  校区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健康路东端、江东大道东侧。校园按照“一核两轴三区”的思路规划设计建设。核为中心生态核,由教学区中心主广场和水系共同组成。两轴分别为学术轴和生活轴,由入口广场、校门、中心广场、图书馆等序列空间组成校园的学术轴,由学生和教师生活宿舍向教学中心区引出生活轴,与学术轴相汇于校园中心广场。三区分别为教学区、文体区、生活区。2010年,为满足师生和家长停车需要,又新建了师生自行车存放区和机动车停车场;为了响应政府提出的学校体育场馆向公共开放要求,学校进一步改善了体育设施,室外球场地面全部铺设塑胶,更新了体育器材,并兴建了室外灯光网球场。
(二)发展优势
1、2007年在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指导下,学校制定了第一轮三年发展规划,到2010年,规划如期实施,已通过市政府主管部门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终结性评估。三年来,通过规划的制定、实施、评估,学校发展目标明确,工作有序进行,考核有据可依,整体面貌呈现生机勃勃的状态。同时,第一轮规划的实施,为新一轮规划的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办学传统优良
  办学五十年来,学校已发展成为安徽省重点中学,安徽省第一所示范高中,先后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教育部全国百所重点联系学校之一,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全国德育大纲实验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国家级表彰20余项,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等省级表彰20项。安徽省教育厅曾在全省推广我校办学经验与成果,赞誉我校为“城市中学一枝花”。综合办学实力名列全省前茅,一直走在全省基础教育的前列。积累了丰厚的教育成果,也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3、办学理念先进
  学校在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提出并追求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如80年代提出的“一体两翼五基地”和“全面发展,优化个性,培养特长”的办学目标,90年代提出并实施的“2311素质教育模式”,21世纪初提出的弘扬“求实、求精、求新”的科学精神(诺贝尔精神)和“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以及“提升学校素质,培育二中品质、推进教育创新、创建中华名校”的办学目标等,都对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4、名师、新秀云集
  学校拥有一支思想过硬、能吃苦耐劳、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他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培养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在教师队伍中,特级教师的人数列全省普通高中之首,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均列全市各校之首。高级教师所占在职教师的比例达63.3%,近年来10余名中青年教师在全国、省级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教师中有60多人参与了国家和省级课题研究。
5、办学形式多元
  学校办学,对外,已形成集团化办学模式,举办了二中教育培训发展中心,成为志诚名师网校的合作单位,同时还与成功学校、二中实验学校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内,成功地举办了理科实验班、文科实验班、国际班、住校班等;很好的组织了AFS、新加坡公派留学和外事出访等多个项目。多元化的办学,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也提高了学校办学的知名度和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
6、设施全省领先
  56间教室均配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除理、化、生实验室外,还设有数字实验室、活动课教室、中国地理生态园、综合实践活动室、图书资料库、师生阅览室、2个语音室,2个电子阅览室、校园电视广播制作中心、学术报告厅,拥有天文馆、天象馆、艺术馆和400m标准跑道塑胶体育场和容纳2500名观众的室内体育馆。教育教学、科普实验、信息图书、体育运动、艺术活动、师生餐厅、学生公寓等各类设施一应俱全。
7、多方关注发展
  办学五十年来,学校在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环境整治、交通安全等方面得到了省市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帮助。学校成立了马鞍山市第二中学校友联谊中心,校园网开辟了校友专栏,搭建了学校与历届校友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充分发挥二中历届校友资源作用。
(三)发展弱势
1、人口对生源的限制。我市市区人口64万,每年普高生源仅几千人,选择有限。加之市区省级示范高中由原来的两所增加到四所,加大了优质生源的分流。另外,学校近十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由10年前的高中每个年级4个班,扩大为现在的每个年级将达到18-20个班。学生个性差异越来越大,这给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困难,更给全面发展前提下的个性发展带来挑战。
2、教育投入不足与学校发展的矛盾。二中是我市的文明窗口,每年要迎接各种检查、参观、评估等,致使学校行政成本要远远高于其他同类学校。校区建设贷款数额庞大,尚未还清,仅就付息一项,学校每年都需要筹措百万元以上。而校园内基础设施已陆续进入维修阶段,一些基本设备也将更新换代,因为办现代教育对学校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学校资金缺口变大。但是在规范化办学背景下,随着高中招生“三限”政策的实施,学校扩招人数降低,收费的项目和数目减少,学校难以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虽然近年学校一直倡导建设节约型校园,但资金不足确实是现实的问题。
(四)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2010年至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把“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我市“十二五”规划也明确规定普通高中要“优质化”“多样化”发展。这对学校办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具挑战性。
1、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背景下,作为省示范高中,安徽“基础教育领头羊”,学校牢记示范高中的使命是,在示贯彻教育方针之范,示素质教育之范,示教育创新之范上作出自己的贡献。如何起到示范作用,如何在国家需要、人民满意、学校发展三者之间寻找一个切合点,探寻一条科学、和谐的教育发展之路,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不少教师还未能真正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程实验的实施,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降低教学难度,但与课程改革实验相配套的文件和措施尚未到位,尤其是高考的评价制度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很容易引起了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方面的观望、等待、质疑乃至反对。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体现了课堂教学效益较低,已经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在网络化信息化背景下,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还不够。随着社会大环境对德育的冲击,传统德育内容缺乏现实性,开放性和传承性,传统德育方法的不适应,使德育工作陷入困境,如何使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将是我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4、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仍显不足。教师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和学校凝聚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教师自身幸福感的源泉和学生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从外地引进一批优秀教师,并从高校招聘一批应届大学毕业生,如何使他们尽快达到示范高中的教学要求,如何让新教师尽快融入二中的文化,如何让新老教师之间完成“传帮带”,如何发挥原有二中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问题都已成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重要命题。
5、在规模化多元化办学背景下,学校管理体制仍需改进。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竞争激烈的加剧,如何通过科学管理出效益,如何形成科学有效的执行力,如何使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文化,都是我们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二、办学理念
以师生为本,办人民满意的二中
  这一办学理念的提出,既是落实国家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又承续了原来“提升学校素质,培育二中品质,推进教育创新,创建中华名校”的办学理念,只是更关注“师生”的发展,更强调“人民满意”这一动态评价指标,自觉把学校办学置于广大市民的监督之下。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文化兴校三大战略,坚持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大力规范办学行为,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着力丰富教育内涵,提升教育质量。
人才强校: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师德修养,打造教学团队,发挥名师效应,发挥团队力量。
质量立校:学校实施质量立校战略,注重学科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走质量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着力提升学校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效应。
文化兴校:学校实施文化兴校战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培育二中品质,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品格,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发展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继续提高学校综合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在全市教育领域的示范作用,保持在全省基础教育的领先地位,争创国内一流。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严格规范办学行为的同时,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升学率,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内外高校输送更多优秀的生源。
树立德育课程意识,以适合校情和学情,有利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彰显学生个性特长的系列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深化学生自主管理,培育学生责任意识,培养造就“发展全面、个性优良、特长明显、身心健康”的优秀学生。
制定比较系统的制度,初步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实施科学化、精细化、人文化管理。
(二)培养目标
1、坚持教师是教育事业第一资源的理念,继续全力造就一支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尊严和幸福指数。
2、始终把学生“发展全面、个性优良、特长明显、身心健康”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坚定不移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着力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健全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而努力。
(三)重点发展项目
1.环境发展目标
  牢固树立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办学的基础工程抓实抓好。不断改善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1)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巩固绿色学校成果,增强绿色观念,普及绿色知识,强化绿色措施,提高绿色水平;进一步净化、绿化、美化校园,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进一步改善总务后勤工作,保证服务质量,提高保障水平。
(2)大力建设“平安校园”。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明确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措施。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制度和规范,进一步落实安全工作报告制度、交通安全值班制度、师生值班站岗制度。加强对公寓、食堂等外包公共服务部门的安全监督和管理,确保这些部门守法经营,以师生安全健康为本。
(3)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大讲节约之风,倡导低碳生活,减少水、电、气、纸张等资源的耗费,降低办学成本,改善办学环境。
2.制度发展目标
  制定学校校本管理制度,修订学校的其他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具有二中特色的考核评价制度、教职工的绩效津贴分配和奖励制度等较科学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坚持校务公开,强化民主管理,保证决策的透明和科学。坚持学校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并重,实现规范管理和人文关怀的结合。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兄弟学校的沟通与联系,为学校“均衡、持续、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树立一种务实求真,团结协作,艰苦创业,服务师生的工作作风,实现工作作风扎实、责任心强、服务意识好和办事高效廉洁。
3.学生发展目标
  以“厚德、励学、敦行”校训为宗旨,以“三生”(生存、生命、生活)教育为基础,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深化自主管理,培育责任意识,致力于实现发展全面、个性优良、特长明显、身心健康的学生发展目标。
(1)通过丰富、高质、多元、有选择的文化和活动课程,确保绿色升学率,培育学生终身发展潜质。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电子档案,每学期发放纸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项指标优秀率(或A等)达到30%。
(2)深化学生自主管理,彰显学生个性特长。以多种校园文化载体,开展丰富的师生活动和评选表彰,加强社团建设,开设人文和科学系列讲座,为学生自主管理、彰显优良个性和特长搭建多元平台,拓展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力争三年内营造出具有校本特色的校内媒体文化,承继传统的德育系列活动,产生良好校内外影响的品牌社团。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力为学生身心健康保驾护航。以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为阵地,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继续建设好专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及时有效。
(4)通过党建带团建,使学校共青团组织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阵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系列团日活动,每年都培养一批入党积极分子,每年都有优秀学生入党。
4.教师发展目标
  坚持教师是教育事业第一资源的理念,继续全力造就一支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德育工作队伍和学科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尊严、专业水准和幸福指数。
(1)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推进名师培养工程。三年内,力争使我校特级教师增加2—3人、市学科带头人增加2—3人、市级骨干教师的人数增加3—5人左右,校级名师工作室增加2—4个。力争使具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30%,能独自开设选修课的教师达80%。发挥名优特教师的资源优势,努力为他们搭建更多平台;继续开展“火炬接力”计划,制定并落实好《马鞍山二中青年教师成长纲要》,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优者、能者,建立优化教职工队伍的有效机制,继续修订学校原有的奖励制度,激发学校内部活力,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年级部管理者和班主任队伍。三年内,逐步实现年级部管理成员与党支部、团总支和工会小组负责人的整合配套,强化年级部管理职能。规范班主任选聘,加强班主任培训,严格考核奖励机制,每年评选1—3名学校名班主任,整体提升德育工作队伍素质。
5.教学管理目标
  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育质量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着力打造高效课堂,以规范的办学行为、科学的教学方式和多元的教学文化构建学生满意、家长信赖、同行敬佩的教学质量。
(1)把落实《教师课堂教学规范》《学生课堂学习规范》《课堂教学质量跟踪制度》作为日常工作,长抓不懈,实现课堂教学的“精细、严谨、高效、活力”的目标;开好体育、艺术、实验、通用技术、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等课程。在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加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形成各具特色的学科教学模式。
(2)加强对学业水平和高考的研究,实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优秀率平均高于75%,高考二本以上达线率70%以上,一本以上达线人数占市区应届一本以上达线人数的50%左右。
(3)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联系,争取成为更多国内知名高校的生源基地,做好保送、自主招生和北大中学校长实名制推荐等工作。
(4)探索各类实验班的教学,完善各类实验性班级的管理机制,在学科竞赛上继续保持全省的领先地位,力争举办一次全国奥赛学科的比赛
6.课程建设目标
  坚持课程建设的优先地位,进一步提升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加强课程的规范化管理和课程的创新性研究,努力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愿景。
(1)全力推进课程改革,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课程文化特色,构建富有鲜明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努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实施《马鞍二中新课程设置方案》和《学分管理办法》,继续推行《新课程选课指导手册》。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选修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活动(实践)课程体系,并逐步形成特色选修课及特色活动课,三年间,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校本课程10门左右。
(3)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办法。实施并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指导意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档案》;开展修学旅行、学科夏令营、生活体验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索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长效管理机制。
(4)树立德育课程和泛师资意识,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家长学校、校友讲座、文化讲坛等活动课程化、系列化,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校友报告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平台,创新形式内容,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营造优良的外部环境,逐步做到每学期编印德育和团组织活动校本专辑。
7.教研建设目标
  坚持教育教学以教科研为先导,积极而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行动研究,以形成高效、有序的教研管理体制为切入点,构建特色鲜明、贴近教学实际的课题研究体系,力求做到科研与教学一体化,国家课题研究与校本课题研究同步,真正实现教科研服务于教育教学的目的。
(1)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年级部和教研组工作规律,争取教科研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2)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制订和完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发挥教育教学科研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注重把教育教学科研与教学研究、德育研究紧密结合,使教育教学科研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办好《二中教研》杂志。
(3)建立多层次的课题研究体系,引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推动各教研组的平衡发展,部分教科研成果在应用中显成效;以教法研究和学法指导为重点,引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形成“组组有课题,人人能研究”的良好局面;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评价,力争做到各级课题到期结题率达80%。
(4)在省、市教研室、教科所的扶持下,总结名特教师教学经验,对其教学特色加以理论定位并出版专著。
8.国际交流发展目标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及一步拓宽办学思路,提供更丰富的教育项目,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四、发展目标、举措、成功标志以及完成时间
发展领域
发展目标
具体举措
成功标志
完成时间
责任部门
课程目标
1、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国家设置的高中课程,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进一步落实地方课程。
 
2、继续开发校本课程。
 
 
 
 
3、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4、德育活动课程化、系列化。
1、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结合我省课程改革的情况,增加选修课程,继续开设环保、人口教育等地方课程。
 
 
 
 
2、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校本课程管理体制,做到师资、课时、课程文本和评价四到位。
 
3、制定符合校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
 
 
 
4、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家长学校、校友讲座、文化讲坛等活动课程化、系列化。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校友报告会等平台,创新形式和内容。
1、编制各年级课时计划,调整实验班级的课时,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编印我校环保、人口教育教材。
 
 
 
 
 
2、校本课程师资占专任教师40%,成熟开发约80门校本课程,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
 
3、编制我校综合活动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建立社区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提供优秀案例。
 
 
4、活动有计划、资料和总结,逐步做到每学期编印德育和团组织活动校本专辑。
2010年底
 
 
 
 
 
 
 
 
 
 
2012年6月
 
 
 
 
 
2011年7月
 
 
 
 
 
 
每年
 
 
教导处
 
 
 
 
 
 
 
 
教科处
教导处
 
 
 
 
政教处、团委、工会、教导处
 
 
 
政教处、团委
教学改革与学生学习
1、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推进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1、总结理科实验班经验,制定各类实验班的实验方案;制定各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目标;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跟踪反馈。
 
2、依托课堂教学,加强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更大程度的自主学习和活动探究学习。
 
1、完善各类实验班管理办法;编写各学科课堂有效教学指导意见;继续实施课堂教学质量跟踪制度。
 
2、教师教学设计中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通过随机听课和教学评估反馈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展示学生自主研修的学习案例。
2010年12月
 
 
 
 
 
2011年6月
 
 
 
教导处、教科处
 
 
 
 
 
教导处、教科处
德育工作
1、通过丰富、高质、多元活动课程,确保绿色升学率,培育学生终身发展潜质。
 
 
 
 
 
2、德育工作常态化,有长效。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优良校风。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力为学生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1、开设符合校情学情的多元德育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电子档案,每学期发放纸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册”。
 
 
 
 
2、建立德育工作月例会制度。各项评选、考核和激励机制健全。
 
 
 
3、利用校内墙壁、黑板报、报刊、校园广播站和校园电视台宣传校园文化和活动。在教学区兴专供年级和学生会使用的橱窗。逐步推行“班级公约”,尝试推进部分班级无人监考。
 
4、继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工作,联系心理教育专家工作室主持人主持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期邀请主持人来校讲座;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选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确保此项工作常态化和系列化;尝试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志愿者制度。
1、德育活动成系列有资料。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项指标优秀率(或A等)达到30%,档案电子化。每学期印制精美适用的“学生发展报告册”作为家校沟通学生素质发展的依据。
 
2、每月一次德育工作例会,有时间保障,有记录,有专题。常规活动有资料积累。
 
 
3、有图文资料,系列安排。
 
 
 
 
 
 
 
 
4、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有档案
 
每年
 
 
 
 
 
 
 
 
 
 
每年
 
 
 
 
 
 
每年
 
 
 
 
 
 
 
 
 
每年
政教处
 
 
 
 
 
 
 
 
 
 
政教处
 
 
 
 
 
 
政教处、团委
 
 
 
 
 
 
 
 
政教处
校园文化建设
1、生态文化阵地建设。
 
 
 
 
 
 
2、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深化学生自主管理,加强学生会和社团文化建设。
 
 
 
 
 
 
 
 
 
 
 
 
 
 
 
4、团建文化建设,使学校共青团组织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阵地。
1、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提升校园生态质量;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提倡低碳环保生活;加强校产维护,完善资产管理,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2、举办名师经验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开展感动校园、校园之星的评选与表彰、文体节、名师丛书、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评选、火炬接力、社团活动、校报校刊、主题班会、校园劳动等多种活动,营造师生共同发展的和谐校园。
 
4、每个年级选聘一名学生校长助理,知校情,议校事,有选择参加学校相关会议和参与校务管理。学生会、各班级团支部、青年志愿者等工作常态有序,体现自主,并有特色。社团建设有特色,活动丰富,打造一批在校内外有影响的品牌社团。成立学生会服务社。面向学生征集校园安全提示语并放置相应位置。继续举办二中文化讲座和二中校友讲座。举办话剧、心理剧等各项活动。
 
4、通过团日活动、十八岁成人仪式、学生干部培训班、学代会、入团仪式、重温入团誓词、学生业余党校、相关校本课程及教材开发等抓手,将团的思想教育和二中品质培养紧密结合。
1、对各类设施及时进行维修,保证师生安全,保障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推广使节能灯具,逐步实行无纸化办公。
2、对校园环境进行整体规划,扩大绿化面积,提高绿化品位,建设教师文化活动中心,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3、举办各类活动,有计划有总结,有影像资料,有校内外媒体报道。
 
 
 
 
 
 
 
 
 
 
 
 
 
 
4、举办的各类活动有计划有总结,有影像资料。
 
2012
 
 
 
 
 
 
 
2013年6月
 
 
 
 
 
 
 
 
 
 
 
 
每年
 
 
 
 
 
 
 
 
 
 
 
 
 
 
 
 
 
 
 
 
每年
 
 
 
 
 
 
 
总务处
 
 
 
 
 
 
 
教导处、政教处、工会、团委、保卫科
 
 
 
 
 
 
 
 
团委
 
 
 
 
 
 
 
 
 
 
 
 
 
 
 
 
 
 
 
 
团委
教育科研
1、实施以校为本的各项课题研究。
 
 
 
2、继续完善奖励机制激励教师参与科研。
 
 
3、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教学成果评比活动
 
 
3、加强教研组的管理、考核工作,使常规教研活动常态化。
1、鼓励和支持教师申报和参与行动与实践型的课程研究,并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经费保障。
 
2、执行现有奖励制度,填补新形势下的新教学成果奖励的空白,旗帜鲜明地引导教师参与教研科研。
 
3、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组织教师参加各项论文评比;每年组织学校论文评比,定期组编《二中教研》。
 
3、坚持教研组长例会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新课程每月研究课制度、校本作业体系建设等。
1、确保参与省市课题研究的教师数占60%以上。每年研究的省、市立项课题不少于5项。
 
2、定期统计教科研成果,并确保奖励和表彰到位,每学期一统计。
 
 
3、在国家、省、市级各类教科研成果表彰中,二中列全市前列。编印《二中教研》6期
 
3、重新制定教研组管理、考核办法;编印适合我校学情的各类校本作业。
2013年
教科处
 
 
 
 
 
 
 
 
 
 
 
 
 
 
 
 
教导处
队伍建设
1、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合作的干部队伍。
 
 
 
 
2、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发挥学校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3、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年级部管理和班主任队伍。
1、培养、提拔一批教学能力精湛、乐于奉献、管理水平强的中青年干部,构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工作与协作能力强的干部队伍。
 
2、加强校内名师在校本教研、培训中的作用;开设二中培训讲坛;有计划地培养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3、逐步实现年级部管理成员与党支部、团总支和工会小组负责人的整合配套。规范班主任选聘,加强班主任培训,严格考核奖励机制,
1、各管理岗位均有新人充任。
 
 
 
 
 
 
2、评建校名师工作室;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定期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3、年级部机制改革到位,独立办公,专项工作经费到位。班主任选聘、培训和考核有制度有安排。每年评选1—3名学校名班主任。
2013年
 
 
 
 
 
 
 
 
 
 
 
 
 
 
 
2013年6月
党委
 
 
 
 
 
 
 
办公室、教导处
 
 
 
 
 
 
政教处
学生发展
1、提高本科达线率。
 
 
 
 
2、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三率稳中有升。
 
 
 
 
3、艺术、体育、创新、学科竞赛等领域百花齐放。
 
 
4、致力“发展全面、个性优良、特长明显、身心健康”的学生培养目标
1、通过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优化管理,激励机制提高升学率。
 
 
 
2、深化新课程样本校的研究与实验,注重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引进更多的激励机制,引导师乐教、生乐学。
 
3、积极举办体育艺术节,开展各类创新设计比赛,组织进行竞赛辅导和参加学科竞赛。
 
4、通过系列德育活动、载体、社团和心理健康教育(前述),构建文化校园,为学生营造体验、锻炼、激励等环境和氛围。
1、高考二本以上达线率70%以上,一本以上达线人数占市区应届一本以上达线人数的50%左右。
2、学业水平考试优秀率70%。
 
 
 
 
 
3、每年一届学生艺体文化节。各类创新设计展品。学科竞赛成绩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4、有图文资料,有计划、记载、安排和报道。
每年
学校各部门
 
 
 
 
 
 
 
 
 
 
 
 
 
 
 
 
 
政教处、团委
学校、社区共建
与周边社区、企业、部队等共建,有协议、有计划,有活动,促使学生在共建中拓展视野,增强实践能力,培育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深厚感情。
 
 
1、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企业、军营,开展参观、调查、访问、军训、服务等实践活动。
 
2、邀请部队官兵、社区居民、企业干部群众,到学校开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活动,开报告会或讲座,为学生介绍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形势,激发学生投身社会、奉献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举行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加强与社区、企业、部队的联系与沟通,增进彼此的关系和感情。
1、按课程要求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学生获得相应学分。
 
 
 
2、签订共建协议,落实共建活动,活动有组织,有安排,有记录,有总结。
 
 
 
 
 
 
 
 
 
3、有活动计划,图文记载。
每年
各部门
五、保障机制
  为确保规划的实施,学校在三个方面加大保障力度:
(1)人力保障
  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领导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校干部队伍。校党委要以行政干部考核任用办法作为杠杆,加强班子建设,提高党政一班人的领导水平;同时要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2)机制保障
  建立从咨询到决策、行政、监督系统的学校工作运行机制,使学校工作令行禁止,高效和谐。杜绝拖沓、推诿扯皮现象。
发扬民主,实施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党派和学校发展委员会的监督职能,实施定期报告、民主评议和问责制度
(3)经费保障。
  学校积极筹措并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经费,力保各项发展目标经费落实,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坚持向重点项目倾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