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励学 敦行

党团工会

理论学习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团工会 - 理论学习 - 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摘录)

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摘录)

发布时间:2011-03-11阅读次数:
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摘录)
(公开征求意见稿)
 
第三章 基础教育
(五)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坚持基础教育重中之重地位,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全面发展。到2020年,城乡学前教育实现全普及、广覆盖;义务教育水平全面巩固提高,区域间、城乡间差距明显缩小;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
(八)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深化改革,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展综合高中,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内容和多样化选择。改进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改进学校管理和评价,引导学校特色发展。
加强统筹,合理配置资源。根据普通高中发展特点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和统筹教育资源,正确处理规模、质量和效益关系,克服学校学生规模过大倾向,保持学校规模适中,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
(九)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全面发展。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基础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引导中小学提高对推进素质教育的认识,将以学生为本、创新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转化为学校的管理行为和教学行为。
深化课程改革,减轻课业负担。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合理设置课程,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标准。加强普通高中选课制度建设,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建立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校园科普教育,为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打下基础。推进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级政府要把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减少学生课业负担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下达升学指标。严格执行课程方案,科学安排学生学习、生活和锻炼,禁止任何形式的有偿补课。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不分重点班、快慢班。建立减轻学生负担的监督检查制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学校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加强教学管理,重视教研工作。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有效教学,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制度,完善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和办法,形成基础教育质量监管体系。加强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动手的紧密结合,注重知行统一,促进学思结合。加强各级教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省、市、县、校四级教学科研网络,提高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第八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二十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牢固树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牢固树立人人成才、尊重个性、持续发展的育人观,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个性发展,倡导终身学习。树立系统培养人才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体系开放、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二十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基础教育着力为学生成长、成人、成功提供知识和能力准备,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职业教育着力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高等教育着力打造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二十八)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方式,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活动。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形式,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构建灵活开放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体系,形成以质量和特色为核心的多元化学校评价新机制。
改进社会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