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励学 敦行

党团工会

理论学习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团工会 - 理论学习 - 2011年关注什么?

2011年关注什么?

发布时间:2011-03-11阅读次数:
2011年关注什么?
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李希贵
 
  一个年段就是一座时光的桥梁:连接着过去和未来。站在2010年的时光之桥上,眺望2011年的教育之路,我们有感慨,有期盼,有梦想,有沉思……
  不再以高考加分为动力的素质教育,该如何实施
  2010年岁末,教育的焦点新闻之一莫过于11月19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的文件。一石击水,满池涟漪,万众瞩目。这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标志着高考录取工作进入了新的调整期,加分政策不再充当实施素质教育发动机。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唯分数论理直气壮,素质教育羞羞答答。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当时的国家教委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高考和中考加分政策,其目的是引导全社会和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重视中小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
工艺几十年的探索,我们经历过坦途,经历过曲折,曾经柳暗花明,也曾经山穷水尽。值得欣慰的是,20多年过去了,实施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已经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尽管在实施过程中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百舸争流的大好局面已势不可当。
  现在摆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没有了高考加分动的素质教育究竟该如何实施?没有了加分激励措施的学生发展究竟该怎样定位?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现实问题。
  新的时期,需要每一位学生能够真正把自己想清楚,从一个真实的自己开始去规划人生、锻造自我。每一所学校,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弄清自己的文化,整合可用的资源,办一所真正具有个性特色的学校。
  从高中课程改革的制度设计上,新的高考改革方向已经提出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有不少省份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大学录取的重要参考,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开端,沿着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们一定会走向一个春暖花开的迷人胜境!
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还没有在高校录取中扮演实质性的重要角色,固然有许多原因,但一个尷尬的现实是,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的确缺少个性鲜明、特长明显、创造力旺盛的人才,面对芸芸“众生”,真让我们推荐这样的学生,常常是捉襟见肘、四顾茫然。
如果从现在开始,我们的家长和学校能够平心静气地等待孩子的个性之花绽放,能够小心呵护甚至大胆鼓励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能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课程让孩子自由选择,能够提供一个尽可能宽松的成长空间让孩子自由舒展生命的枝丫,用不了多少年,我们肯定会为大学输送个性鲜明的高素质新生,会为社会发展提供创造力突出的各类人才。
我们还衷心地希望,取消了那些针对艺体特长等方面的加分,千万不要影响到中小学艺体教育的发展,不要影响到中小学生艺体素养的提升。假如摆脱了加分的功利目的,这些特长学科还能够良好发展,我们的孩子肯定会受益多多。
素质教育的动力应该来自人本身的成长需求,来自教育的本义,也来自教育工作者的良知。
自主招生,如何尽快长大
  2010年岁末,教育上另一个牵动国人目光的焦点新闻,是被媒体称为“北约”、“华约”、“卓越联明”的三大高校自主招生阵营的诞生。
  应该说,自主招生的初衷是好的,是对现有高考制度的一个有益补充,是为一些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的考生开辟一个绿色通道,让他们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进入自己喜欢的大学。
可以说,没有自主招生,就没有今天对“大一流”考试的破冰之举。
但是,在今天,人们非常不情愿地看到,自主招生俨然成了“小高考”,成了众多大牌名校争夺优秀生源的又一个惨烈的战场。优秀学生人人准备自主招生考试,成为目前中学教育无法回避的乱象,成为又一个不可小觑的考试负担,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展望2011,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自主招生,到底考什么?
  现在的状况令人堪忧,不同的价值观影响着不同高校的命题与考试方式,对中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研究的深度,对人才成长规律理解的高度,都会严重影响到自主命题和考试的质量,甚至一位教授就可以左右一次考试的方向,今年东北风,明年西南风,我们的考试什么时候能够成熟起来?
  世界上教育体系相对比较成熟的美国,已有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美国大学理事会设置的由高中自主开设的大学水平的课程即大学先修课程(AP),就比较好地为优秀中学生的发展和高校选拔录取提供了有序而科学的依据。大学先修课程共有22个门类、37个科目,已在美国1万7千多所高中开设,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未来发展的需要或者申请大学的要求,在完成高中课程的基础上,在高三和高四年级选择修习某些课程。包括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等在内的美国名校都明确规定,达到一定标准的AP成绩可以在进入大学后折抵学分。目前有40多个国家的3000多所大学都承认AP学分。这样就为学有余力的优秀中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也为高校选拔优秀学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使他们有条件降低高中阶段课程修习的难度,让一般的学生能够在高中学段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业,也就是我们说的,一般学生吃得了,优秀学生也吃得饱。
  介绍这些的目的,就是希望高校联盟也好,有关国家考试部门也好,能否结束当下的纷争局面,集中智慧,统筹资源,逐步形成一个类似的课程与考试组织,给中学教育提供一个安静有序的学习氛围,让中学生和家长们也能够目标明确、心安神定地应对高考。
  说到这里,必然涉及到高中课程改革,我们希望在新一轮高中课程的修订中,能够真正把各科的难度降下来,普及后的高中教育,没有必要保持高中精英教育时代的难度,让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轻松地完成高中学业,给他们一个愉快的中学时代,需要在课程标准上做文章。当然,降低难度必须同时提供选择,大学先修课程的开设即是为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特殊需要,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自己可以完成的学业,也可以放弃自己不能如期修习的课程,如此才能各得其所,各得其乐。
日前,我们高兴地看到,浙江已经对目前该省中小学使用的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等六门学科进行梳理,之后将有超过270个课时的内容“不作教学要求”或“调整为选教内容”。调整的课时占到初中三年总课时的十分之一,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可喜可贺!
  展望2011,我们要问的第二个问题是:自主招生,贫寒子弟何以参与?
老百姓始终有这样一个深深的忧虑:那些地处穷乡追僻壤的贫寒子弟,虽然他们中有很多人可能才华横溢,但要奔赴分散在全国几个主要大城市的自主招生考试点参加考试,对他们贫困的家庭来说显然力不从心。基础教育首先要确保的是公平,其次才是效率。如何让偏远农村地区的优秀学生也能够参加自主招生的竞争,如何为那些身处社会最底层的优秀人才提供进入主流社会施展才华的通道,这是我们这个国家长期可持续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名牌大学的自主招生最终演变成为城市学子之间的游戏,这显然背离了改革的初衷,背离了和谐发展的要义。
  说了这么多,就是衷心希望自主招生能够一路走好,少一些弯路,少交一点学费,给考试改革铺平崭新的道路。
绩效经资:如何让美丽的种子开出美丽的花朵
  如何追问某些地区小学或者初中校长2010年他们最头疼的事情,绝大部分校长的回答可能是:绩效工资!
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本来是一粒应该开出非常美丽花朵的种子,开出的花朵却毫无生机。在许多地区,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一刀切的思维模式把好“经”念歪了。于是,围绕绩效工资的具体实施,伤了许多人的心,甚至在许多地区出现了诸多教育乱象,发生了一些本不应该发生的教师和学校领导干部对立和冲突。
于是,有人叹息,有人消极,有人牢骚满腹,有人消极怠工。许多地方的学校发展处在新一轮的调整期。
我们想说,2011年,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主动作为,巩固什么,维护什么,改变什么,既要有自己的声音,也要有自己的行动。
  我们想说,各级政府的人事、财政部门,应该放眼教育发展的未来,更多地给学校提供发展的空间,创造发展的机遇。但愿不要人为地把绩效工资的政策变成一条高压线,成了束缚和捆绑学校发展的新的“紧箍咒”。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价值取向,应该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当然,这一切都不能代替学校自身的改革,学校的管理者必须从埋怨与牢骚中走出来,审时度势,重新认识什么是绩效,如何对教师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不让绩效异化为单纯对分数的追逐,这些依然不是那么简单。
教育需要耐心,教育需要淡定,因此教育的评价更需要慎重,如何让老师们过一种平和的生活,在从容里呵护孩子们的心灵,于淡定中欣赏孩子们的幼稚,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天天把孩子的分数视为自己的工资。在今天的绩效改革里,我们是否可以有所作为?放眼时下的绩效评价,那些立竿见影式的奖励兑现,那些过分拉大差距的鞭策激励,事实上在怂恿和鼓励着教育的功利。
关注不同,保护不同,塑造不同
  一位著名的中学校长曾经很苦恼地告诉我,他已经很难在国内的一些学校里产生灵感,因为,看来看去,各个学校基本都在做着大同小异的事情,各个学校之间不同的东西太少了,很难发现其中有特色的亮点。
曾经听到一个关于“夫妻相”的说法,在一个家庭里,由于夫妻双方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相同。时间久了,夫妻俩相同的面部肌肉得到锻炼,笑容和表情逐渐趋于一致,让原本有差异的两个完全不同的外貌长得越来越像。
同样的喜怒哀乐,同样的酸甜苦辣,同样的管理体制,模子一样,产品很难异彩纷呈。什么样的投入,免不了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出。在目前的中小学校里,我们面对相同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任重道远,学校课程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但可怕的是,许多学校并不明晰自己的育人目标,尽管每所学校在传统、文化、师资、设施上都有着诸多不同,但大家却喊着同样的口号,追求着同样的指标。如何理清学校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学校课程何时才能与学校的育人目标对接?
不同的学习内容理应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学习所有内容,应该是我们的共识。可是,现实中,在许多地方和许多学校里,我们甚至还在用行政的方式,推动各种课堂朝向同一个模式。
既然学生是有个性的,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教师的个性。不必让不同风格的老师同台参加同样的课堂教学比赛,不必让所有的学;科都以相同的方式设置擂台,不必对不同的课型使用相同的评价模式,不要用同一种模式培训不同的教师,更没有必要让所有老师都写教学随笔。
  同样,校长也不一定都需要学会在高峰论坛上演讲,不一定都需要兼任一定课时的课程,不一定大会小会开会必到,更不一定对领导的话好话错话逢话必听,只要他们热爱事业,热爱学生,真心实意搞教育,兢兢业业办学校,是否可以给他们一些宽容,让他们保留一些个性?
  有什么良方可以让我们关注不同、保护不同甚至能够塑造不同?很迫切的可能是外部少干扰,内部少折腾。具体来说,减少检查,减少上级,减少开会,是个既简单又现实的办法。减少检查不是不要检查,而是取消那些没有标准、多头交叉、随心所欲的检查。谁有权力检查学校,以什么标准衡量学校,多长时间检查一次学校,这些基本问题似乎不难解决,却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
减少上级也确实具有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欧美的学校里考察,一位校长陪你整整一天时间,竟然没有一个电话打扰;曾经与一位德国客人约会,在商定时间时,他就会面时间与我确认了三次,到最后,我有些奇怪了,他才把个中原因道明,原来,在刚刚结束的他与一些校长的约会中,很多校长常常不能按时履约,因为都与上级开会和检查冲突。上级太多,于是开会也就太多,使大家很难有自己可以自主的时间。即使是在学校里,如何给老师们减少上级,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大事。我曾经做过一个统计,一所学校的中层部门超过合理的数量时,每增加一个部门合理的数量时,每增加一个部门就会减少老师们用在泞生身上的时间,如果校级干部过多,又能没有相应合理的管理结构,老师们同样会有大量时间被挤占。在某种意义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管理原则,干部们越是敬业,开会往往越多;干部工作越是细致,老师们也就需要多写许多计划和总结。
  减少开会,首先要解决的是对会的认识问题,要知道,开会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靠开会推卸责任最终责任还会回来。
当然,我们还要通过制订《学校法》,理清学校的责权利,让学校在阳光下发展,让校长在阳光下用权,让校长老师在阳光下有尊严地工作。到那时候,也许慢慢会出现更多富有个性、各不相同的学校,当然,也就会有更多富有个性的人才。
在治理择校乱收费的背景下,着手创造选择的机会
  造成择校乱收费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择校乱收费本身的确败坏了教育的声誉,所以,袁贵仁部长提出,用3到5年,在全国范围内解决择校乱收费问题,这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围绕这样一个目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创造公平的入学机会,成为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事实上,我们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但是,且不可忽略问题的另一面。当我们的教育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有一天真的均衡了,所有的学校相差无几,面貌相似,我们会不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美国著名学者戴维说得好,“可选择性”标志着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的程度,也是一个行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人的发展需要不同的成长环境,需要富有个性的课程,把学校办得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取所需,是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成熟的标志。择校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无序择校,如何立足长远,创造老百姓能够选择学校的机制,依然是政府的教育发展战略。
  很显然,我们希望民办教育能够承担起这样一个历史责任,但是,在某些地区,有些领导竟然把民办教育视为另类,当作异己,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连口号都不敢喊,行动落实的道路还相遥远。
  在短时间内还没有充足的优质民办教育资源的现状下,可否通过《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各种改革措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公办教育的个性发展,以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为人们提供选择?美国的特许学校制度,英国的国立资助学校,前些年,在有些地区曾经探索过的教育券制度,都可以作为目前解决教育选择性还不够充分的借鉴。
  超前谋划,提前准备,不再让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让新时期的教育发展得更加理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