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励学 敦行

教学科研

教育科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育科研 - 什么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第二套教学大纲”

什么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第二套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10-11-12阅读次数:

以往,颇多老师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第二套教学大纲”理解为“课外阅读”,在本次授课之前,经过仔细研读,已经有部分学员意识到了“第二套教学大纲”并非“课外阅读”,并大致能够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授课伊始,大家即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第二套教学大纲”,和我们现在流行意义上所说的“课外阅读”是否是同一概念?为什么?  

讲师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梳理。讲师认为,苏氏所说的“第二套教学大纲”,和现在流行意义上所说的“课外阅读”是有显著差异的:  

1)流行意义上的“课外阅读”,通常是指丰富儿童精神生活的阅读,而且侧重于文学、文化阅读,例如文学作品、名人传记、历史地理、报刊杂志、流行读物等等。  

2)“课外阅读”往往是无目的的,更强调的是拓展视野,丰富精神生活;“第二套教学大纲”有明显的目的,即服务于“第一套教学大纲”,为学科学习构筑智力背景,因此,它也是“教学大纲”。  

3)“课外阅读”仅指阅读,而“第二套教学大纲”,则不仅仅包括阅读(当然,阅读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还包括其他一切为“第一套教学大纲”构筑智力背景的内容,例如在低年级特别强调的观察,以及一些实验等。  

4)因为“课外阅读”在多数情况下是无目的的,因此它有可能会与学科教学发生冲突,并在处理不当时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一般而言,“课外阅读”会促进学科学习尤其是文科学习)而“第二套教学大纲”,则因为是服务于“第一套教学大纲”,因此本质上是不冲突的,会提高而不是降低学科学习成绩。  

5)“课外阅读”对教师指导性的要求不高,通常只要教师做方向性的引导即可,或提供一定数量的参考书目。而“第二套教学大纲”则对教师指导性要求极高,或者说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极高,要求教师对“第一套教学大纲”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并具有相当宽广的专业视野,才能够比较好地有针对性地设计“第二套教学大纲”;并且,这种设计,也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随着专业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更新调整的。  

那么,新教育儿童课程,是属于“第二套教学大纲”吗?为什么?  

马玲老师有一段话,比较好地概括了“第二套教学大纲”与儿童课程的异同:

  

                                    

从这里(上图)可以看出儿童课程的超学科或综合特点,也可以看出它既可以与学科紧密关联,也可以与学科教学保持较远的距离,这一切取决于当前学科对于儿童生命发展的意义:即当它过于窄小的时候,儿童课程能够起到丰富整个生命的作用;而当学科学习出现困难的时候,那么它也可以调整提供类似苏氏第二套大纲的帮助。  

儿童课程,第二套大纲,课外阅读……它们的目的不同。第二套大纲是单纯服务于第一套大纲,为其铺路的;儿童课程是着眼于儿童整体生命的;课外阅读,是丰富学习的精神生活的。整体生命的意思,就是让生命保持在一种较完整的状态。所以它或补一套大纲之忽略(没有的),或矫一套大纲之抽象(智力背景)。  

   

  

   

那么,何谓第二套大纲?  

先看马玲老师的一段总结:

  

第二套大纲,主要表达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认知理论(重点在现象和知识的关系)。我们用这样的一幅图来具体说明:  

  

现象与知识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冰山理论”来理解,如果说公式、概念、规则、理论等(第一套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是能看到的冰山的话(虚线上的部分),那么您千万不要忘记,在深深的海水中还深藏着更为广阔更为庞大的冰山部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的现象。没有它们,也就不会有“冰山一角”露出来。人类的知识,不就是千百万年来,人们在应对环境把握环境时形成的一套有效的组织系统吗?  

现象与知识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用“浪漫-精确-综合”认知理论(怀特海)来理解。怀特海认为,“浪漫-精确-综合”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互相包含又螺旋上升。不仅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遵循其规律,而且在学科的学习上,也同样要遵循其规律。“浪漫”阶段,就是拥有大量的相关基础现象,“精确”阶段,即对现象进行精确分析,形成原理(知识)。譬如要学习“A+B=B+A”,那么头脑中就要拥有众多的现象“1+2=2+1”,“4+5=5+4”,“120+210=210+120”……;要学习《人间词话》,那么头脑中就要最少拥有几百首唐诗宋词;其他学科也是如此。总之,浪漫阶段是精确阶段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在学科学习中,容易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对于要牢记的知识,缺乏必要的浪漫阶段基础,因此就造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知识,除非成了个体的经验,并促进比过去更优质的行动,否则它就没有意义,甚至会成为遮蔽生命的死物。(干国祥语)”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循环圈里:生命在劳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以及责任感与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克服学习(劳动)中的困难而获得幸福的动机。这是一切优质教育的基础。很重要的一个教育环节,就是老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其获得成功,获得自尊自信感。而老师若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那么“第二套大纲”,对于个体经验的浪漫阶段的补充,就必不可少。  

请注意,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说到教学法。而只是说了“第二套大纲”对于打通认知过程,建立现象与知识间的联系的原理(马玲注:需要注意的是,阅读只是提供大量现象的一种途径,而达到这个目的,方法还有很多,譬如观察、实验等)。  

那么,我们可以在理解了这个原理的基础上,更深入地再想一想具体学科上的运用:  

对于科学学科(物理学、生物学),“第二套大纲”最为适用,为学生提供大量相关自然现象,让其“观察实验思考”;(其实苏从学前班一直到小学四年级进行的蓝天下的“思维课”即有此意义。)  

对于语文学科,“第二套大纲”则是“大量课外阅读”(尤其是小学,因小学本身就处在人生认知发展的浪漫期;而中学则可以“主题阅读”的方式,提供大量背景资料,譬如学习小说“典型”这一知识点,那么是一定要阅读相当量的优质小说的。)  

简言之,第二套大纲就是那些第一套大纲中的核心知识所关联的事物——自然现象,有待用核心知识分析的文学作品,对事物的浪漫式的理解(作为精确理解的基础)……从过程论的角度,它们是同一个知识主题的浪漫认识(第二套大纲)和精确认识(第一套大纲);从知识论的角度,他们一是现象或素材(第二套大纲),一是从中提取的知识,或用以解释现象的知识(第一套大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