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8日下午,由马鞍山市艺术剧院带来的“戏曲进校园”专场演出在我校学术报告厅举行。该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旅委、市财政局主办,市艺术剧院承办。
我校高一年级三个班级的学生观看了演出。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演出里,市艺术剧院的优秀演员们为同学们带来了黄梅小戏《夫妻观灯》、枪花、经典唱段《蝶恋花》、《对花》等精彩纷呈的表演。同学们近距离欣赏了黄梅戏的独特韵味,演员们的一招一式,一笑一颦无不显示出极高的戏曲功底和演出水平,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喝彩和掌声。
黄梅小戏《夫妻观灯》
枪花表演
经典唱段《蝶恋花》
经典唱段《对花》
除此之外,主持人介绍了戏曲的“五大行当”“四功五法”等相关知识,部分学生还在演员的亲自指导下,模仿学习了《夫妻观灯》片段和枪花中的提枪动作,现场互动气氛热烈,学生参与积极踊跃,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感受到了传统家乡戏曲的魅力。
学生现场学习《夫妻观灯》片段
学生现场学习戏曲基本功提枪
此次“戏曲进校园”活动,让戏曲文化来到青少年学生身边,展现了家乡戏曲的魅力,让学生享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附学生心得体会:
“戏剧进校园”观后感
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不同地方的戏曲不仅风格迥异,唱腔也是各具特色,其情节或轻快愉悦,或振奋人心,或催人泪下,真可谓多姿多彩,出神入化。11月28日下午,我们117班有幸参加了学校的“戏剧进校园”活动,观看了由马鞍山艺术剧院带来的精彩的黄梅戏表演,亲身感受到了地方戏曲的魅力。
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方。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故事。比如,今天我们听到的《打猪草》,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为打猪草损坏了农作物产生矛盾,通过对歌化解矛盾的故事。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也是耳熟能详,早已成为了流行歌曲。又如《夫妻观灯》,说的是一对青年夫妇元宵节观灯的见闻,描绘了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演员们舞台上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是细致入微,韵味十足的唱腔也是使得台下的同学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表演的尾声,艺术剧院的老师们还邀请了台下的同学们一起上台学习和表演,大家学得认真,台下的同学们看得也认真。
“戏剧进校园”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同学们在感受戏曲魅力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乡,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信感,让中华民族的瑰宝永绽光芒!(117班孙培雯)
独特之旅
——观黄梅戏有感
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去报告厅观看"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这也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我的刻板印象中,凡是戏曲一类的,都是爷爷奶奶那一辈喜欢听的,其肯定是索然无趣的,所以我就认为这次活动必然是百聊无赖的。可进入报告厅时,我就因匆匆一瞥见的清雅秀丽、自然隽永的服饰而感到兴趣,入座之后不久,表演便开始了。
当暖黄的灯光洒在演员的脸上,我不禁再次感叹:好一个风神俊秀,清俊佳绝的面貌,不同于京剧中浓墨描摹的眼廓、华丽的假面,而是淡妆素抹,真实质朴,伴随“叮”“咚”的一声,演员们便开始精彩的表演,第一个节目是《夫妻观灯》,内容大概是夫妻俩高兴地去汴梁城看花灯,到了之后只见人山人海,花灯各异,热闹非凡,而五光十色、七彩斑斓的花灯,使这对青年农民夫妻耳目一新,如痴如醉,乐而忘返。演员们的流畅唱腔,质朴细致的表演,丰富的表现力,让我深陷其中,仿佛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享受一次独特的“旅行”。
第二个节目是枪花教学,只见一根长枪在表演者的手里飞快的转着,令人眼花缭乱,却又不失节奏,这个表演无异乎得到了全体同学的称赞,也有四名同学被邀请上台亲自尝试,果然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四名同学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点小问题,不过也都经过老师的手把手教学改正了。接下来的两个表演分别是《蝶恋花》和《对花》,演员们真实活泼的表演让我们所有人都深深沉浸在里面。
表演结束了,但演员们的眉目含情,顾盼之间,自然一段潋滟风流,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而黄梅戏像一汪氤氲山岚,缭绕缠绵、缱绻万千,于清秀淡雅中慢慢渗透出万紫千红,带我开启了一次独特之旅,带我领略了这缥缈烟火,华美人间。(118班邹文雯)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戏曲精髓
——参加“戏曲进校园”活动有感
冬月的校园寒风渐起,婉转悠扬、曲调优美、淳朴清新的黄梅戏声却如春风拂过校园一般在我们的心里撒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
在主持人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 黄梅戏的角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虽有分工,但并无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他行。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而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最具代表性。
在欣赏黄梅戏经典表演《夫妻观灯》的过程中,我便深深被黄梅戏的魅力所吸引。黄梅戏《夫妻观灯》与其它剧种的观灯不同,重点在于写人。比如从王小六刚回家便苦心劝说妻子梳妆打扮一同出去看灯,体现了小两口的风趣情怀。同样有区别的是黄梅戏不像越剧沪剧那样去历数各式各样的灯彩,主要注重于去看灯的人身上,以此来表演出彩,也以此来体现看灯的盛况。“长子来看灯,他挤得颈一伸;矮子来看灯,他钻在人堆里蹲;胖子来看灯,他挤得汗淋淋;瘦子来看灯,他挤成一条筋;小孩来看灯,他站也站不稳;老头来看灯,他站不动来戳拐棍。”这是极为生动的一幅画面,由此便可见看灯时灯下人山人海的欢乐场景。夫妻俩人在舞台上表演各色人看灯的情景十分有趣味,使得舞台表现更加精彩。
黄梅戏不仅表演身段优美精彩,唱腔也让人喜爱。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让戏与生活相连,使我们不觉得枯燥难懂,而是乐在其中。
历史的长河缓缓流过,黄梅戏却历久弥新,散发着动人的辉光。黄梅戏是百姓智慧的结晶,是民间艺术的经典。吾辈青年当传承文化,引领征程,树立文化自信,用心传承黄梅戏,创新性发展黄梅戏,用自己的力量使文化遗产“活”起来,切莫使文明圣火逐渐暗淡。(119班夏文欣)
撰稿:张静怡 一审:李纪雨 二审:聂晓霞 三审:王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