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国之行
----高301班 许明睿
4月19日晚上11点左右,经过将近一天的飞行旅途,我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波士顿。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享受着发达文明的国度。两个礼拜的交流活动让我认识了一个不同的国家,也让我思考了很多问题。
前几天的安排是在波士顿,我们和热情的哈佛学生一起住在他们的宿舍里。白天我们参观了哈佛校园内的很多地方,在这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老学校里,每一座古老的建筑都有他们的故事。历史的沉淀赋予了哈佛大学它独特的品格,即不懈地追求真理。哈佛给我印象很深的一点是,它的总体气氛是轻松、活泼的,哈佛的学生并不像国内许多毫无生活情趣的“学霸”,他们在学习之余会参加很多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比如我们宿舍的SAM当晚就出现在音乐合唱表演中。学校里草坪很多,教学楼门口有咖啡馆,QUNCY HOUSE的学生餐厅楼下还有有乒乓球桌和台球桌,校园里有很多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
我很有幸在科学楼听了一节哈佛的化学课,化学课在科学楼里的一个阶梯教室,教室里装修得非常漂亮,里面宽松地排列着一排排舒服的绿色座椅,座椅前没有课桌。几乎所有学生都开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与老师的课件以及板书同步。老师上课更注重做实验和互动。有些看上去很简单的化学原理,老师都通过实验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老师经常会请同学上台完成实验,在讲解例题的时候投票答题的环节,这整个过程这使课堂变得有趣起来。
我们在美国三个学校都上过课,分别是哈佛以及纽约和华盛顿的两所高中,我们和三所学校里的学生以及老师都有过不少交流。在美国的学校里,我发现学校都留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并且努力把孩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在我们的高中里,我们上的课几乎没有选择可言,学生中大多数都是理科生,我们必须努力学好课本上的数理化知识,同时还要想尽办法在考试中多拿分,然后仅凭着一张试卷的分数走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站——大学。当我们学生回忆高中生活的时候,脑海中只有曾经每天听课、做题和考试的记忆,甚至曾经学过的知识都忘了大半。而相比常见的中国学校,我见到的美国学校教给了孩子们更多东西。
在美国的高中里,你可以有很大的选择空间来决定自己这一年或者半年学什么科目。比如我在纽约的HOST在去年学过一年物理,今年又选学了日本历史。而我的华盛顿HOST选学了中文,他还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划船运动员。美国的高中还有伦理课这样一些引导学生世界观的课程,虽然不会对考试有多少帮助,但是每个学生都很积极地参与到这样的讨论当中。美国高中生的生活相当丰富,上午上课,下午很早就放学,然后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或者社会活动,晚上回家自己复习功课完成作业。我知道很多美国学生在他们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发起了一些全国性的公益活动,并也因此获得了大学的青睐。我和华盛顿的HOST交流的时候,他惊讶于中国的很多运动员从小就放弃了正常的学校生活参加训练。我从中能明显地认识到中美两国教育的一个巨大差异——中国的教育目的性太强了。中国的教育可以培养出一大批专业精英人才,促进我们社会的快速进步;而美国的教育则有很多人性化的东西,我认为这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在我看来,造成这种教育上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中美两国目前发展阶段不同,另一个是教育制度的差异。美国积累了大量的物质基础,社会福利让人们衣食无忧,于是人更多地为自己的兴趣而活,为理想而活。而中国处于需要快速发展积累物质基础的阶段,所以我们需要大批量的专业人才,特别是科技方面。因此,中国的高中理科生往往都被要求学习比较深入的自然科学,我们也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高中生的数理能力普遍强于美国的同龄学生。另一方面是教育制度的差异。美国大学招生很大程度上要参考学生在高中时的表现,这里不仅是学习成绩,还有学习以外的各方便素质的综合评价。我在美国看到有很多如球类运动、伦理、经济甚至是抚养婴儿这样对不在考试范围内的课程,学生们都很认真地对待它们,并且能学到很多东西;同时,很多美国学生都乐于参与公益活动或者发起各类活动。相比之下中国的应试教育则显得毫无生气,高考的分数几乎是所有考生进入大学的唯一评判标准。于是有太多的学生只看到考试成绩带来的结果,而忽视了对自身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在中国的很多高中,音乐课、美术课这样的课程总会被很多学生忽略,他们不锻炼身体也不关注社会,只一心钻进那考试中去——即使这样获得了高分,这对一个人以后的发展又有多大帮助呢?很高兴的是能看到国内的各大高校都有了自招和保送的计划,淡化高考分数的决定性作用,对我们教育制度的改革是很有好处的。
离开哈佛大学的那一天,我们参观了波士顿这座美丽的城市。在美国的城市里漫步,最先让我惊叹的是就是这里的天空之蓝,片片白云清晰地在蓝天的背景下飘动,似乎伸手就能触到。波士顿大多数的建筑物外表都是暗红色的砖墙,看上去非常整齐又有历史感,实际上,很多建筑的年龄也确实不小了。这虽然是个大城市,却一点也不拥挤。我们去了市中心的一个城市公园,在繁忙的市区里,这就是一片非常大的草坪,许多鲜绿的树木茂密地生长着,有不少市民和游客在草坪间的小道上漫步或就在草坪上休息。除了这个市中心的绿色公园,草坪在波士顿也是随处可见的。有趣的是,我们经常能看到有紫灰色的鸽子和松鼠活跃在城市里的绿地上,这给这座繁华的城市增添了不少生趣。
在波士顿,我们参观过很多纪念战死军人的地方。无论是在哈佛校园内还是在波士顿的海湾边,无论是伟大的革命先驱者还是默默无闻牺牲的士兵,纪念堂和墓碑在城市里的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在美国,似乎人们更看重人的生命,只要是在战争中战死,不管你代表的是哪一方,即使你曾经为捍卫奴隶制而献身,你都可以被铭记。美国人特别喜欢谈自己的历史,我听得最多的是他们击退欧洲势力,自己建立国家的那段故事,我也经常听到有人说起南北战争的那段历史。我接触的美国人从不回避历史,他们不回避苦难也不回避错误,每个人都对历史有自己的见解,他们也都很尊重别人的看法。
离开波士顿,我们还去了两个大城市,纽约和华盛顿,途中还短暂地停留在费城。纽约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地方,你在街上可以随处看到各种肤色的人种,有许多黑人,我也看到过不少亚洲面孔。纽约并不是一个很整洁的城市,它一半是历史的痕迹,一半是都市。比如纽约的地铁是一般多年前留下来的古老交通工具,城市里经常会碰到一些上百年历史的崎岖路面,一些老的市区甚至会让你觉得纽约并不那么繁华。可是当你前往曼哈顿,又会看到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的都市景象。纽约给我的总体感觉像上海,外来人口多,建筑高耸,城市规划比较拥挤,人们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傍晚时分走在纽约的时代广场,夹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看着路两旁跳动着的电子屏幕,我突然感觉像是走在上海的某一条购物街。
GREG和我说,在纽约你可以活得很繁忙很疯狂,但是在华盛顿你的生活就要平静得多了。华盛顿和纽约确实大不一样,从纽约和华盛顿的两所学校我们也可以看出两座城市的不同。我们在纽约接触学校没有大门,只有路边的两座建筑作为教学楼,听说还有一个不大的操场。而在华盛顿的学校,总共300多人的校园占地面积堪比国内的一些大学,学校里有着大片大片的草坪和花园,漫步在校园里,甚至会让人产生错觉误以为一个美丽的城市公园。
华盛顿作为美国的新首都,它整个城市的规划非常人性化——很少见到耸立的高楼,城市里马路宽阔,车量不会拥挤,很多的地方都留给草坪和公园。所以我感觉华盛顿像是一座躺在花园里的舒适城市,人们可以在这里找到大自然的亲切感,也可以体验都市生活的绚丽多姿。周六的时候,我们去参观一个非常有名的纪念碑,不远处就是国会大楼,在国会大楼到纪念碑纸间的地方有非常长的一段草坪,大约有五六百米,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业余球类联赛正在这块草地上进行。在华盛顿,松鼠更是常见,只要有草坪的地方,几乎都可以看见三五成群的松鼠来回在草地和大树上穿梭。
在华盛顿各个地方参观,我发现原来大城市也可以如此舒适和开阔。反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我们在埋头扩张自己城市的同时,是不是也可以多考虑加入一些人性化的东西,使城市更适宜居住?我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随着我们人口增长势头的控制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相信将来的中国会出现很多这样的花园城市。
除了在城市里参观,我们还去了美国的乡村地区NEW HAMPSHIRE州,在那里,我留下了美国之行中最美好的回忆。从波士顿到NH不远,开车只要两三小时。在大巴车上车窗没有完全关闭,于是我们吹着乡村的风,一路欣赏着山林的景色,来到了这个叫做NEW LONGDON的地方。
我们停在当地一所学校。在这个不大的校园里,一共只有500多名学生。到达后不久,大家都陆陆续续被各自的HOST FAMILY接走了,这些HOST FAMILY几乎都有小孩在这所学校读书。而我是特别的一个,也是幸运的一个,因为我和全程陪同我们的老人GREG住在一起。
从学校开车去GREG家,我们在乡间的公路上行驶了将近一个小时。美国的农村和中国的很不一样,最明显的是现代化程度高。宽阔的公路连接了几乎所有地方;偶尔见到路边的房子几乎都是两三层的漂亮小别墅;有小孩的人家还会有自己的篮球架;每家门口都会停着几辆汽车,多的有四五辆。GREG和我说,在NH,到哪里去都很远,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一辆汽车。
车速慢下来,我看到公路边的小路连接着一座棕灰色的小屋,这就是GREG的家了。小屋背靠着一个大湖,周围是一片整齐的草坪,不远处长满了茂密的树木。这里常年寒冷,人烟稀少,一栋木质的房子会显得有些渺小,可一走进去我才会发现原来小屋里那么宽敞温暖。GREG的妻子是一个幽默有活力的瘦小女人,她当时正在家里编织毛毯,见到我便和我开起玩笑来。GREG则热情地向我介绍屋子里的一切。
到达的那天黄昏, 我和GREG一家坐在湖边阳台的靠椅上聊天,听GREG说他年轻时的故事。夕阳的余晖毫不刺眼,我们面对宽阔的湖面坐着。湖上的凉风轻轻吹来,不远处的林梢是泛着金色的浅黄,我们一边聊天,一边听来自湖畔的阵阵蛙鸣。刹那间我觉得,要是没有工作的压力,到这里来生活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吧。
GREG给我的屋子不大,却很舒适。每天早上睁开眼睛,我第一反应都会是:天哪,我住在美国的乡村一个如此漂亮的小屋里!GREG家两位老人都退休了,这里的居民也都不用务农,所以他们的生活是很轻松的。在唯一的一个Free Day的上午,GREG带着我去湖上划船,这片湖的周围只有GREG一户人家,湖畔全都是原生态的树林。湖水很清澈,在船桨的搅动下微微地波动着,湖面上还可以看见有初生的荷叶冒出嫩芽。我们划了很远,绕着湖中的小岛转了一圈才回去。
在那个Free day里,GREG还带我去购物、去聚会,每次出门都意味着要开车很久,这也意味着我可以尽情地享受这美丽的乡村风光。我在GREG家住了三晚,直到最后离开的那天,我才发现我深深地喜欢上这里了。我喜欢这里贴近自然的舒适小屋,我喜欢这里远离城市的清净生活,我甚至喜欢这里下了雨之后湿漉漉的乡村公路。
而在我的老家,那也是一个较为偏远的农村,我却从未向往那里的生活。美国的乡村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家庭里的设施和城市里没什么区别,交通也很方便,人们不需要付出太多辛苦的体力劳动。而在我老家的农村,那里汽车都很难驶入,交通不畅,消息闭塞,无论是精神方面还是物质方面,很多地方都和我们的现代社会脱节了。我认为,造成如此差别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区域资源分配的差异。现在中国的城市正在建设得越来越好,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大力发展城市的同时,我们确实应该多考虑考虑供养我们的农村地区了。雄厚的经济实力是提高农村地区生活质量最根本的前提,其次我们要足够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建设。只有我们把农村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提上来,我们才能说中国人民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了。
在美国待了两个礼拜,那里的人们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我在美国一共住过三个人家,他们都是非常热情友好的。在NEW HAMPSHIRE,我住在GREG家,两位老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波澜。老奶奶经常外出和朋友一起远足,在家会织毛毯,看看电视,偶尔上网。GREG则总是陪着我,开车带我外出。让我意外的是GREG还是一个佛教教徒,有一次我们开车经过一个当地的佛教教堂——GREG更愿意叫它冥想室——GREG还特意虔诚地下车来给教堂周围的植物浇水。
在美国人家里没有什么规矩,也没有人给我约束,在NH又是和非常熟悉的GREG生活在一起,所以我毫无拘束感,就像是暂时住在亲戚家一样。刚到的那天我觉得很冷,他们就给我燃着了火炉,其实在这个季节是不需要生火取暖的;我说我喝不惯冷水,老奶奶就总是会给我烧热水泡茶;他们吃饭前还都会征求我的意见,为我准备我喜欢的正餐。不论在NH、纽约还是华盛顿,住家都是这样热情。
相比之下,我纽约的住家不怎么富裕,大儿子上大学去了,现在只有一个来自中国的女孩,父母都是律师,他们的工作都非常繁忙。在华盛顿的住家拥有一个一共四层的大别墅,我不太了解他们的家庭,只是有两个男孩与我同龄,而且中文说得相当好。
有一个现象在美国是相当普遍的,那便是收养外国小孩。我在纽约的住家的女孩就出生在中国,在美国长大。在NH,我见到了更多这样收养的孩子。某一天晚上有个家庭聚会,我们的住家都带着我们聚到某一个人家共度晚餐。我见到一个收养的黑人男孩,还和他一起踢过球;有一个十分被宠爱的中国兔唇小男孩;还见到一个来自俄罗斯的女孩,我们交谈了很久。收养儿童在美国太普遍了,大家也都已经习以为常。很多美国人家庭并不是很富裕,他们仅仅是到外国旅游一趟,就会从福利院领养一个小孩,然后悉心照料抚养长大。从这方面来看,美国人的爱真的很无私。
以前我总感觉在美国还是会存在种族歧视,可是在我接触的美国人中,我发现他们真的很尊重每一个人。在美国的学校,我发现不同肤色的学生毫无间隙地在一起玩耍。我也从未见过有人嘲笑他人的外表。在美国肥胖的人很多,可他们也都会打扮得非常个性,丝毫不会对自己的外貌表示自卑。被收养的小孩也是一样,他们非常自然地融入同学的圈子,没有人会提及他们的出生。我在纽约的住家收养的中国女孩还是一个体育健将,她的朋友非常多。
在美国,那里的人们还教会了我微笑。当你走在美国城市的大街上,只要和别人有目光的接触,你都会看到对方的微笑。那是非常善意的、真诚的、美丽的微笑,几乎每个人都会把微笑挂在嘴边。在美国,礼貌用语也特别多。走路的时候碰了别人一下,一定要说对不起;你给别人让路,对方也一定会说谢谢;从美国的飞机上下来,你可以和每个机务人员说谢谢或者再见,他们也会说再见,然后送给你一个真诚的微笑,目送你离开。
一路上陪同我们的GREG,还有JON、LISEL等等,他们都是非常好的人,也使我们的旅行更有意义。GREG临走的时候对我说,与我们在一起的日子真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只是时间太短了。
5月2日中午12点,我们在机场和陪我们到最后的GREG分别之后,就踏上了回国的旅途,美国之行正式结束了。但我知道,这也是一个开始,我新一轮的奋斗要开始了。因为我和GREG承诺过,我大学毕业之前会来美国继续我的学生生涯。到时候,我一定还会去拜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