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璐老师参加全市职工演讲比赛
4月28日下午,“聚山纳川,一马当先──马鞍山精神”主题演讲比赛在市总工会第一会议室隆重举行,全市二十多家单位选派了优秀选手参赛,我校俞璐老师参加了本次比赛,并以第八名的成绩荣获“优秀奖”。
比赛中,俞璐老师以“聚山纳川 我竞风流”为题,用真切的情感、优美的语言、亲身的事例脱稿演讲,展示了一位青年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岗位出发对马鞍山精神的理解,以及对职业操守的坚持,同时也传达出了马鞍山人开放包容的胸怀和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
附:演讲稿 《聚山纳川,我竞风流》
各位评委,下午好!
我来自马鞍山二中,我演讲的题目是《聚山纳川,我竞风流》。
传说中,项王乌江自刎,他的坐骑乌骓马长嘶数声,望大江波心一跃,不知所往。为此,郭沫若先生还专门写了一首诗:“传闻有马号乌骓,负箭满身犹急驰,慷慨项王拖首后,不知遗革裹谁尸?”
乌骓马的马鞍飘到了长江对岸,化作一座山峰,这就是马鞍山。如果传说是真的,那就是江东大地接纳了马鞍山,同时,也接纳了一股冲天的豪气!
去年,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和县、含山融入马鞍山市。“聚山纳川、一马当先”就成为马鞍山市的招牌语录。
为此我也曾热血澎湃,作诗一首:“山也,不是那座山;川也,穿越的竟然是长江;我也,不再是幼稚的我;聚山纳川,我竞风流”!
先说说山吧:
马鞍山境内的山,竟然是数不胜数——青山、横山、花山、雨山、鸡笼山、褒禅山、含山,山连着山,山中有山!
山中的故事,长而又长——“藏汉”牵出了汉光武帝,青山勾连出南朝的大诗人谢眺与那家喻户晓的唐朝李太白、褒禅山讲述的是王安石的故事!
再说说川吧:
马鞍山接纳了长江,长江成为马鞍山过境的江河,乌江、姑溪河、石臼湖其支流犹如血管,遍布马鞍山,滋润着四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水乡文化,唱的很响:姑溪民歌唱到了北京,而“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则唱到了中华民族每个人的心中!
作为一个马鞍山人,作为一个马鞍山的语文老师,在“聚山纳川”精神的感召下,我想,我要将马鞍山的山川引入我的课堂。
我要借这块热土中的山,来敷陈马鞍山的历史、马鞍山的人物、马鞍山的今昔变化。
我要借这块热土中的水,来演绎历史的兴衰,阐释人生的价值追求,感受地域文化悸动的脉搏。
我要借马鞍山的山山水水,打通一条通往古今的道路,让我们的学子在流连山水的同时感受一份文化的厚重。
在“聚山纳川,一马当先”的感召下。我要立足岗位,积极响应。为此,我开了一门校本课程。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聚山纳川的家乡》。
我们知道,今天的教育,是服务于明天的。
我想通过这门校本课程,让学生知道:
起源于传说的,叫人神往;如今的马鞍山,叫人痴迷留恋。
原来的马鞍山,偏隅江东;如今的马鞍山,地跨长江南北。
我想通过这门校本课程,让学生知道:
江南江北一家亲,互补短长共发展!
在学生中,我播下了“聚山纳川”的种子,这颗种子一定会生长出“宽容、争先、接纳、改革”的枝枝叶叶,也一定会在这块热土上根深叶茂,代代繁衍。
这是我愿意做的,也是我能够做的。
聚山纳川,是马鞍山的澎湃大潮,我希望自己能做个弄潮儿。
聚山纳川,我竞风流!
我的演讲结束了,但我的行动仍将继续!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