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在美丽与深刻中……
——旅美作家严歌苓做客二中“文化讲坛”侧记
这是一位带着传奇色彩的当代华文女作家: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生于上海,十几岁当兵,学过舞蹈,曾随部队进藏巡回演出,经历过共和国动乱时代的末期风云;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曾强烈要求去前线做特派记者,目睹过许多生与死、血与火的场面;三十岁移民美国,开始学习英语,在哥伦比亚艺术学院学习写作,获硕士学位;其后,定居美国,为好莱坞专业编剧,着力创作几代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和命运的小说,于是有了短篇小说《少女小渔》和《女房东》,长篇小说《扶桑》《人寰》;陈凯歌电影《梅兰芳》的编剧……
在2009年3月30日这个有着明媚阳光的春日午后,她,带着江南女子特有的敏锐和细腻,带着对马鞍山特殊的回忆和眷恋,迈着轻盈的脚步款款走进二中!
在她的面前,是二中学子求知的渴望,是一张张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面庞。没有僵硬和程式化是说教和报告,没有矫情的客套和自我的抒情表达,从最初,严歌苓就以最本真的亲切和温和,以交流与对话的方式,开始了她灵动而诗意的“讲坛”。她的声音很可爱,断断续续的,似乎有些茫然,但却有着不假思索的天真;似乎有些紧张,但却有着与身俱来的深刻与睿智。
话题一开始,就从张爱玲作品的低沉与黯淡说开去了。他告诉我们,“我是一位来自有着千年文化传统的作家”,我的作品必须关注人性本质、生存境遇,书写在文化与传统身份的焦虑中艰难求生的痛苦而真实的人生体验,在曲折前进的中华民族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见证了民族的苦难,不可能回避一个民族的痛苦!
……
是啊,对于有着长期海外居住经历的严歌苓来说,她作品涉及到绵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从女性形象入手探究人性、关怀人生,带给我们一种新异的价值标准和文化气息,给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也注入了簇新的因子,让读者不由地随着她简练优美形象的文笔进入一个又一个未知的世界和心灵:她坚守着知识分子的立场,用她的敏感描画着,在大洋的那边对着这边深情地微笑。
另一方面,严歌苓很有意思,她的人比她的作品还有意思。
会场上,她坦言,不知道要说什么,更希望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接近学生,“我想卧底”,似乎要将自己扮成一个香港警察呢!这该是作家们早年常说的体验生活、搜集资料吧, “卧底”这个词真是既形象又有趣!听说她在报告前深入到高三年级听了两节课,其专业的精神直教人暗生敬意。
晚宴上,等待着举杯开席的友人们安静地凝视着低头摆弄信息的严歌苓,她抬头,举起手中的筷子,告诉大家,“瞧,我在用这个”,一脸天真的笑容。果然是作家,言止思维完全的随心所欲!
严歌苓的性情风度和文学世界,如一朵奇葩,在我们眼前,一层一层次第展开,又交错缠绕,随着讲坛上阵阵掌声和会心的微笑,将同学们挟裹着,卷进同样的美丽与深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