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贵,任教市二中,省特级教师,省“教坛新星”,市“优秀教师”,曾参加人民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选修教科书、省职教版历史教材编写,参编人民版、人教版教学用书多种,在省内举行观摩教学和专题讲座近20次,曾在省电视台、合肥电视台等媒体作专题辅导报告,论文曾获全国一等奖,历年出版发表教学成果逾百万字。
二中李代贵老师谈高考历史复习和应试技巧
距离2009年高考只有20多天,进入真正的冲刺阶段。在这个关键时刻,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复习?走上考场要注意哪些答题技巧和答题细节?市二中李代贵老师就高考历史最后冲刺备考方法和应试技巧等为广大考生做了详细具体的指导。
多主题梳理课本知识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其特点就是知识量大。李代贵老师指出,对于知识的记忆,一般可以保存在大脑中一个星期左右。在距离高考只有短短20多天时,如果考生愿意力所能及的多花时间在历史学科上,是有长分的可能的。
当然,在短时间内复习历史知识也是有诀窍可循的。李代贵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指出考生应该注意的两点:一是侧重书本的复习。对于最后冲刺阶段的学生来说,高中的四本历史教科书的地位要远远超过教辅资料,考生应该以书本为本。二是对知识进行梳理。此时考生复习不宜按照教科书的编排顺序,而是应该根据一个个专题跳跃的看。专题可以是中外史,可以是国别史,也可以是工业革命,或者是全球化等等。以专题复习时考生阅读教材后对教材知识的重新解构,体现了考生驾驭教材的能力,可以常看常新。而且,如今,高考的命题老师大多是大学老师,他们是某个方面的专家,以专题的形式复习可以契合命题老师的意图,在答题时可以很快进入相关情境。总之,最后阶段的历史复习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角度、多主题对书本知识进行梳理,形成新的知识脉络,从而提高高考成绩。
以新史观指导答题
李代贵老师强调,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以新课程贯彻的新史观来指导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判断。新史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类历史是一部文明史。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族群和国家,善于接受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反之,则会为历史所唾弃。二是全球史观。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是相互联系的,需要合作、对话和共赢,这样才能促进整体社会的发展。第三是现代化史观。发展的原动力是生产力,生产力创新的原动力是自由。李代贵老师提醒广大学生,高考有一样东西必须要学,那就是制度。当所有的物质遗产成为博物馆、老照片或者回忆时,制度作为思想和自由的载体值得传承。四是社会史观和大众史观。历史是英雄人物创造的,但是承载历史的却是占绝大多数的民众。
李代贵老师提醒广大考生,高考时衡量一个学生有没有资格去大学的手段,命题人员的研究面决定了试题的意识形态。以这四种新史观指导历史的复习和答题,就不会偏题走题,会思想创新,角度新颖。
答题注意五事项
进入考场后,考生要镇定沉着,更要掌握一些答题小事项。李代贵老师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首先,注意读题和标识。因为考卷时题本和答题本分开,考生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关键词,并把重要的字句用线画出来,以加深自己的印象。其次答卷要有条理,要做到条分缕析,第一、第二、第三层次分明,使阅卷老师看起来一目了然。再次,在做材料问答题时,可以采取倒过来看的方法:看问题——看材料出处——看材料——再看问题。遵循这样的顺序很有针对性,可以提高做题的效率。第四,考生如果遇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不要紧张,因为对于所有考生来说,都是同样陌生的情景。第五,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学生不要盲目去猜题,因为模拟试卷中的题目基本在高考中不会出现。考生应该适当做题目,对砍模拟试卷中的错题,加深印象,调整心态。 (《马鞍山广播电视报》2009年5月15日报道,记者杨苹,声明:文章内容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