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胡锦涛主席曾说过:“学校的校长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也曾多次指出:“一个好校长,带领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从某种意义上讲,“校长就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作为一所学校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肩负着整个学校的发展重任,校长的水平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因此,作为一个学校的校长首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以及对当下教育现象清醒的认识。我校党委书记、校长汪正贵于2009年3月16日至5月19日,在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校长班学习考察期间,就较育均衡、课程改革、教育的无良与无能、德育新概念、教育改革是滞后还是超前于社会改革等方面作了深入、冷静、理性的思索、剖析,写就了近万言的《教育随想》,现摘录其中的部分以供参阅、体味。
教育随想(摘录)
汪正贵
引子:2009年3月16日至5月19日,在省教育厅举办的校长班学习,学习考察期间所思所想,记之如下,以为备忘。
课程改革
现行的课程改革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选择性问题。课改的一大初衷是突出课程的选择性,而现实是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不考不教,不教不学;而安徽高考方案是选修内容指定考试范围、均设为必做题,不知道这样的选修有什么意义,课程的选择性究竟体现在哪里,从根本上违背课改设计者的目的。至于选修二,大多数学校也是不予落实。
二是减负问题。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课改宣称的又一目标,但其实正好相反。从三年的课程安排来看,高一课程特别紧,加上校本课程、研究性学校等课程开设,完成教学进度压力大,大多数学校均有补课;高二有学业水平测试,教师学生不敢懈怠;高三迎战高考,压力无法减低。从教学来看,教师心中有新教材与老教材两个知识结构;同时有四个不配套,课标与教材不配套,新教材与教辅教参不配套,初中与高中教材衔接不配套,各学科知识衔接不配套。使得教师不得不新旧知识叠加,负担不减反增。课改高举减负的大旗,但在学业竞争激烈的中国实在难以奏效。
三是理想化问题,有人说新课改是一帮理想主义官员、一帮理想主义专家,在这个现实主义的时代,做了一件理想主义的事情。想当年美国的布鲁纳推动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以失败告终,原因也是犯了理想主义错误。我们今天也犯了布鲁纳的错误,他犯的我们都犯了,他没犯的我们也犯了。课程设计者对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国际视野与本土实际的结合、专家设计与教师行为的结合、巨大的城乡差别、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错步等问题没有很好应对,以自上而下的、运动式、突变式、大跃进式的办法推进课程改革,需要反思。
四是继承与创新问题。人类探索教育数千年,教育一直在不断变革之中,古今中外仁者智者前赴后继,但是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找到普适的完美的教育模式。教育的的所有变革和进步都是在对传统的继承而不是否定的基础上的改进,我们不可能抛弃传统来洗心革面,我们不能丢掉了教育教学传统,又没有建立现代的教育教学行为模式,最后只剩下现代的符号和标签,又一次矫枉过正,只能等着下一次的反方向的重新矫枉过正。我们应该承认,对于教育来说,很多时候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比如公平与效率、统一与个性、科学与人文、自由与纪律等等,都是教育的两难,也是教育的钟摆,不可兼顾而两全。从创新来说,也要实事求是,不是一味求新,也并不是西方现行的就是好的,就是适合我们的。不能抱着金钵子要饭,丢掉自己的传统。比如班级授课制本也来自西方,乃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而中国的传统是因材施教,启发式,小班化,自主学习,讨论式教学。现在我们以为这是西方的教育精华,其实却是我们祖宗的金钵,恰如王阳明的诗:“抛却自家无尽藏,沿街托钵效贫儿”。这也是钟摆效应,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教育的无良与无能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基,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奠基,为中华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奠基,犹如万丈高楼之根基,千里铁轨之枕木,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重中之中的地位(柳斌语)。但是实际上,激烈的学业竞争使得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堪重负,城乡教育的差别使得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难以实现,教育的公平与效率两个维度都存在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既不能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求,又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教育的自身规律,使得教育的现实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
中国学生数是美国人口数的总和,中国一考定终身的残酷现实,优质高中和高校资源的短缺,使得中国学生的竞争大大提前。在美国,小学玩得开心,中学也轻松,大学却不太容易,博士没有三年五载难以毕业;学业难度随着学生年龄而加大。中国是竞争提前,小学就开始加压,中学拚搏(命),大学混日子反而轻松,研究生就更容易,有钱有势也可以随便读个博士装点门面;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在最需要发展天性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童年快乐和少年轻狂。为了明天,牺牲今天。但也有可能也牺牲了未来。面对如此的社会大背景,教育显得如此无能、无力和无助。世上已无蔡元培,人间也无陶行知。
学校教育的无能也体现在学校失去自我,上被教育行政部门所左,下被社会和家长所右。谁都可以对教育说三道四,唯独从事教育实践的人三缄其口,集体失语,而在教育中的最大利益相关者——学生,最没有话语权,成了沉默的大多数。这也是中国的独特现象,由利益无关者决定利益攸关者的命运,譬如农民也是如此,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农民发出声音,来讨论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
当然教育也不是万能。从培养学生角度来说,所谓“上智与下愚不移”,特别好的学生不用教,特别差的学生教不好,也不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从教育的功能来说,教育也不可能承载民族复兴的全部使命,如新课程改革号称“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育的不可承受之重。重压之下,必有异形。
教育的无良使得教育走到了自己的反面。比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本来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恰恰是教育自身(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问题,所谓师源性心理障碍也是此类,然后又通过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来救治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是一个教育的悖论:即由教育去解决教育自身产生的问题。恰如人拧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球。
比如身体健康,也本是教育的内容之一,但恰恰是现行的教育导致青少年体质下降,基础教育本来是要为中华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奠基,但教育却造成下一代人口素质的下降。一个中学生一个喷嚏打断自己两根肋骨。日本人认为:中国学生长期的静坐与高营养,站起来不要说打仗,打架也不行了,影响国力竞争。中国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体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体能素质近二十年持续下降。体质:肌肉软,韧带硬,动作笨。据称63.7%高中生入伍体检身体不合格。学历越高,视力越差,视力不良率大学生80%高中70%,初中50%,小学30%。日本青少年平均身高已超过中国,从小野蛮其体魄,学生一天一瓶牛奶计划成为国策,已不再是“倭人”。
比如现行教育偏重智育,其实也不是重视真正的智力和能力,一是重应试学科,忽视非应试学科;二是重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后劲学生;三是重知识传授、题海战术、机械训练,忽视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时间,也就剥夺了他更大发展的可能和机会。
再比如一些学校中学生不堪学业压力而结束自己如花的生命,真真令人扼腕,让从事教育的人羞愧。其实在这些孩子走向生命的悬崖背后,也有着教育工作者无形的推手。比如教师常说:“你看你们的父母、老师为你们的学习付出了多少……”言下之意,不言而喻。所以有人说,教师成为压垮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教师利用学生的人性和善良,让学生在沉重的学业压力之外,又增添了道德的压力,背负道德的十字架,使之承受不能承受的沉重,即便没有扼杀孩子的生命,业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所以这已不是真正的教育,这是教育的异化,是伪教育,因为它已经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德育新概念
之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概念是1968年美国学者唐纳提出。核心是对生命的敬畏、爱和尊重。分为三个层次:生存教育——保存生命;生命价值教育——发展生命;死亡教育——生命是无价的,生命是不可逆的,是唯一的、独特的,尊重热爱生命。四个向度:人与自己——知已,发现自己,接受自己,赞美自己,转化自己,鼓励自己,爱护自己,挖掘自己;人与他人——知他,与他人和睦相处,关注群体伦理、弱势群体和个体;人与环境——知物,包括建立生命共同体、关注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与宇宙——知天,包括灵性超越的历程,寻求永恒价值,生命归宿等。
学校德育要将生命教育引入校园。
之二:国际理解教育
现在的世界是全球化时代,也是多种文明冲突与融合的时代。对青少年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已成世界共识。核心内容是培养国际视野,对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尊重,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包容和分享。差异也是一种资源。费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是一种对待不同文化的良好态度。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所谓五音之谓美,五味之谓鲜,五色之谓彩,五金之谓坚。
如何进行国际理解教育。一是加强历史课教学,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产生的原因,以正面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不同的文化差异,从而消除对不同文化的恐惧和偏见;二是加强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有机会适应不同的文化;加强外语教学,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的能力,要创造条件开设除英语以外的其他外语课程;三是教育学生理解和重视全球性的危机和问题,如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与文化传承问题,等等,培养负责任的世界公民;三是克服欧美中心主义和民族主义。其实世界上的有些政治冲突的根源是本国的宣传和教育偏见所致,恰恰是因为本国的长期带有偏见的宣传和教育,在本民族人民心中埋下了偏见的种子,最后这种全民的偏见会影响政治家的决策,如印度和巴基斯坦,如以前的中国大陆和台湾,如南北朝鲜等。误解产生偏见,偏见产生仇恨,仇恨引发冲突和战争。暴力产生于无知,冲突产生于偏见。消除误解和偏见需要对下一代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这也是全球化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
之三:男生教育
中国的教育是否存在阴盛阳衰?从中小学的学生干部来看,女生多于男生;从大学的入学性别比例来看,女生多于男生;从公务员等录取比例来看,女生多于男生……
很多学校皆然。全面发展的学生中,女生居多,形象、气质、口才、特长、素养俱佳者居多。男生的问题:讷于言,目光游移,行为不够大方,气质不够阳光,素养不够全面,社会技能不够强,等等。
过去我们提女生教育,现在是不是应该反过来要提男生教育?在考察对比中美学校后,此种感觉愈益强烈。美国学校男生在演讲上的口才,在体育场上的风采,在舞会上的风度,在音乐剧演出中的气质,在交住中的落落大方,等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问题在哪里:有人认为,现行的教育不利于男生阳刚之气的培养。运动时间少,阳光照耀少,静坐时间多,户外活动少,学习压力大,学校活动少……智育实、德育虚、体育弱、劳育空、艺术教育无的现行教育的结果。
怎么做?一是倡导阳光的学校文化,重视体育与健康。二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校园剧演出,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男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男生应该是身体健康,气质大方、阳光,语言表达能力强,人际交往能力强,有一定的社会技能、生活技能、兴趣特长。
这其实也是学校文化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大。男教师特别是青年男教师也应当加强全面的自身修养。苏霍姆林斯基:我最看不起的教师是当着学生的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手帕。
教育是农业
叶圣陶 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启示:一切珍贵的东西都是慢慢生长出来的,教育不可能像生产线那样大批量地生产产品,也不可以拔苗助长;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教育不可以以一种模具生产相同的产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种子,也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一份辛劳一份收获。
几十年过去了,当初言者谆谆,而今听者藐藐。
而今教育不仅像工业,也有商业化的倾向。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教师是园丁,不是工程师,更不是商人。
教育改革是滞后还是超前于社会改革
有人说:教育是计划经济盘根错节的最后一块堡垒。言下之意,教育改革是中国改革的滞后者。这其实是将教育等同于经济领域,而恰恰忘了教育是上层建筑。
教育改革的困难重重,裹足不前,瞻前顾后,欲说还休,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政治改革、社会改革滞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
教育改革可以作为社会改革的先导,但若有取得成功,则必须有社会改革、政治改革的随后跟进。
教学方法本身不是目的
你所教的方法也是你所教的内容。方法本身也是重要的,但教学方法必须为教学内容服务,什么样的内容适合于什么样的方法。没有一个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适合的教学方法;也肯定不存在一个适合所有教学内容的方法。首先重要的是要教的内容,其次才是教的方法。
因此,教学方法本身并不是目的。不能主要以教学方法来评判教学水平。
学校应该用主要的时间去做重要的事
学校最重要的事是育人,中学育人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品行端正、学业优秀、兴趣广泛特长明显等。但是我们现在最主要的时间只是在做其中之一:培养学业优秀的学生,置其余目标于次要,甚至是不要。所以有人说是智育实、德育虚、体育弱、劳育无、美育差。
我们应该以最主要的时间去做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