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励学 敦行

德育之窗

国旗下讲话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德育之窗 - 国旗下讲话 - 《马鞍山广播电视报》专访我校徐礼荣校长

《马鞍山广播电视报》专访我校徐礼荣校长

发布时间:2009-09-03阅读次数:

化学是需要感知和触摸的  

——记二中副校长、特级教师徐礼荣  

   

徐礼荣,安徽省优秀教师、教坛新星、特级教师,市高中化学学科带头人,市导师团导师,化学会理事长。在二中从教二十七年间,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年级部主任、教导处副主任、主任、第一党支部书记、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并取得过安徽省“江淮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省教坛双佳比翼飞、市十大杰出青年、十佳人物、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十几项省市级荣誉。

   

89年是一个辉煌的开始,他与谭景春老师共同辅导的学生周沛为安徽省夺得了首枚国际奥赛金牌,一直到2003年,他的学生一共获得了33个全国和安徽省中学化学竞赛大奖,97年,由他在全省率先组建的理科实验班,由于成果丰硕,继而被省教育厅推广到全省的6所示范中学。在他的带领下,二中的化学竞赛成绩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仅2001年至2004年的三年中,有6人次代表我省参加全国化学冬令营并分获二三等奖,有26人次获省化学竞赛一等奖。此外,在教学教研方面,他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曾荣获安徽省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二等奖等全国和省市一二等奖近百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他的讲台上,永远少不了实验物品,或几瓣鲜艳的山花,或是几瓶有颜色的药水,一个滤斗、几只烧杯、一盘酒精灯,他解释山花如何改变液体的颜色,泥土在一瞬间怎样化为液体,一块丑陋的卵石毕毕剥剥地燃烧后,只听“轰”地一声,在酒精灯上的试管里升起了五彩缤纷的火焰……

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索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倾向,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是认识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特别是对于化学这样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必须要在教学中创造一个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爱好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以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提高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他反复强调要通过实验和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其产生强大而稳定的学习动力,持之以恒地学习和探索问题。

他把学生带进实验室,带进大自然,在无穷的变化中感受化学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他不断推陈出新,对许多实验进行了大量的改进,比如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实验、氢氯锰合爆炸实验、硅酸凝胶的制备实验等等。

一只大烧杯中加入20%的硅酸钠溶液,然后在其中一一投入氯化铜、氯化锰、氯化钻、三氯化铁、硫酸镍、氯化锌和氯化钙等固体,慢慢的,在烧杯底上的各种晶体的顶端上,渐渐往上生长出各种颜色的硅酸盐,半个小时过后,你就会发现,烧杯里已经长满了各种美丽的“植物”:硅酸钻像蓝色的海草;硅酸钢和硅酸镍像绿色的小丛;硅酸铁像红棕色的灵芝;硅酸锌、硅酸锰、硅酸钙又像白色和粉红色的钟乳石柱,仿佛美丽的海底世界。这个名为“水中花园”的硅酸盐溶解性实验至今让他的学生们记忆犹新,通过生动有趣的体验,不用再去死记硬背,就可以轻轻松松的学到知识。

   

“少讲一点,多说一句”

徐礼荣把这句话解释为:学生能自学的地方,放心让学生去自学好了,需要点拨的地方,能启发人思考的地方,就要多说一些。在竞赛辅导中,教师往往起着“引而发之”的作用,而在平常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样很重要。他常说:“知识的内化必须通过鲜明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的结果才能完成。”于是,在他的课堂上,老师只是充当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更多的时候,他鼓励学生们自己动手设计新方案,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尝试自我体验,自我感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他还鼓励对化学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建家庭试验箱,在家进行探究性学习。“化学不能纸上谈兵,需要思考、感受和触摸。”               (记者   梁琰)

                       

文章录入:jlu    责任编辑:jlu 
  • 上一篇文章: 骄阳考验意志  汗水浇灌成长

  • 下一篇文章: 2009雏鹰夏季刊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