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励学 敦行

德育之窗

国旗下讲话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德育之窗 - 国旗下讲话 - 《马鞍山广播电视报》专访我校特级教师王忠文

《马鞍山广播电视报》专访我校特级教师王忠文

发布时间:2009-10-13阅读次数:

做生活的观察者 细心人  

   

    王忠文,马鞍山二中生物特级教师,市导师团成员,市先进工作者、市优秀教师,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曾获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指导学生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并入选国家竞赛集训队2人、国家级二等奖2人,国家级三等奖1人、省一等奖20人;指导学生科技论文获教育部“明天小小科学家”提名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在今年822日在西安举行的全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上,王忠文指导的学生王飞、李嘉博和管毓清代表省队出战,分别以优异的成绩斩获一枚金牌和两枚银牌,取得了全国参赛学校中的最好成绩。在124名参赛选手中,王飞、李嘉博两位同学都进入了全国前30名,王飞还进入了全国18强,在国家集训队中接受最后的选拔,争夺代表国家参加国际生物奥赛的机会。而这已经是王忠文带领他的学生们第三次在全国生物奥赛上取得佳绩了。

    2年的艰辛与努力,化为那一刻生命的怒放,王忠文欣慰地笑了:“和这群优秀的孩子一起学习,帮助他们完成梦想,这本来就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位锐意进取、追求挑战的老师带领他的学生不断逐梦的历程。

   

从生活细节中找寻生命的真谛

    1983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的王忠文选择了在当时还比较新兴的学科——生物学。原来在农村长大的王忠文自小就对大自然中纷繁多样的生命现象颇为着迷。在马鞍山市第二中学从教的22年间,他把这份对于自然的浓厚兴趣和对生命学科的执着追求充分融入到了平时的教学、教研工作中。

    “今天天气特别冷,走在路上冷的发抖,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还有的同学冻得嘴唇发白、发乌,又是什么原理?”作为一门生命学科,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在生物学中找寻到答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王老师常常将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细微观察带入课堂,把生命的原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也给出了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除了观察,体验也是生物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有一年冬天,王老师走在路上,意外地发现了一只静静地停在草坪上的蜻蜓,即使轻轻捏在手中,蜻蜓也一动不动,这引起了他的兴趣。为了“救活”这只蜻蜓,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了起来。最后,他建议学生把蜻蜓放在手心,用双手捂一会儿,结果手心的温度竟然让蜻蜓奇迹般的“复活”了。这种真实的体验,让孩子们学会了对生命进行了解、思考和探究,从而发现生命科学的魅力。

   

建立完整的概念体系是学习的基础

    “作为发展中一门比较新的学科,生物学兼具文科和理科的双重特点。要想学好它,必须建立它特有的概念体系,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王忠文建议学生必须把概念掌握好,并以此为基础,再进行一定的训练。因为学习生物不能仅仅停留在思维上,要写出来,这样才能发现自己思维和表达上的缺陷,提供解题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除了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外,还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既要注意学科内容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深入,又要学会生物知识在人类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针对生物科学的特点,王忠文认为,学好生物课应做到以下几点:学习生物学知识要重在理解,勤于思考,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不能单靠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不重视观察和实验,就不可能学好生物课,而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障。同时,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紧密相连的科学,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应注意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和生活实用价值。

(记者 梁琰

文章录入:jlu    责任编辑:jlu 
  • 上一篇文章: 我校学子吴嘉琦成为中国史上首位互联网百万富翁

  • 下一篇文章: 《马鞍山广播电视报》专访我校金红艺老师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