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芳菲一路歌
——记安徽省模范教师、马鞍山市二中王怡
“我感到很幸运,是二中这个优秀的平台给了我实现心愿的机会,是二中这个优秀团队给了我不断向前的动力。”接受采访的王怡老师,知性端庄,有如秋日的清泉。她说,“在这里,我实现了自己的三个心愿——做一个好老师、一个优秀班主任和一个成功的年级部主任。”三个不同的岗位,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涯,王怡始终干得有滋有味。这滋味不仅源于她在教育实践中的丰富积淀和蓬勃的创造性,更源于她内心深处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对学生的一颗大爱之心。
倾注爱心 做一个好老师
王怡出生在一个军人和知识相结合的家庭,与所有职业女性一样,她有着自己钟爱的本职工作-——中学女教师。。1982年1月她大学毕业分配在航空航天部某军工研究所子弟学校,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1989年10月,由于单位搬迁,王怡老师调动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市教科所,担任中学政治教研员。虽然条件艰苦,但让王怡老师高兴的是:自己的努力,终于使偏远地区的教育状况大有改观。1995年2月,带着十余年政教经验的王怡走进了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王怡认为,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有困难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也要爱。只要有一颗充满爱的心,她就会在教学中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王老师也常为一些琐事教育学生,学生理应敬而远之,但实际上学生和她非常亲近,因为,学生知道:她严厉的外表下,有一颗真诚的爱心。王老师因为课多,嗓子经常沙哑,高考前夕,她不敢轻易调课,仍坚持上课,许多学生深受感动,常备金嗓子喉宝,以尽一份心意。无论是自己带的学生,还是别的班的学生,只要有问题,她是有求必应。学生会意的笑容便是她的最大的幸福。午休,她常常放弃休息为学生答疑;傍晚,她仍然精神抖擞,诲人不倦。
她的学生常说:王老师在课堂上是我们的老师,在课下是我们的知心朋友,更是我们慈爱的妈妈。
孜孜不倦 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
在二中工作的14年间,她当了9年的班主任。每次初接新班,她都要首先从了解学生家庭开始——父母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生活状况,做到了如指掌。接着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他们有什么毛病,以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针对班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普遍优越,家长对子女的成就期望值过高而造成的“优越感”,“心存大志而不屑于作小事”的浮华倾向以及心理素质相对脆弱,性格不够坚定,意志不够坚强的特点,王怡确立了“脚踏实地做事”的班训。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学习做一个高尚的人。她认为,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王老师像妈妈一样的关爱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学生心里的小秘密都喜欢跟她讲;感到委屈的事喜欢找她诉……
按理说,从教27年,早已是特级教师的她,有足够的资本可以应付教学了。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名老教师,王怡仍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在教学科研中,近年来,她的《马鞍山中学生心理面面观》、《融在成长中的集体》和《研究性学习中社会科学问题的实践性之浅见》等五篇研究成果五次获全国一等奖。论文《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教学设计》被选入大型教育工具书《中国教育大精典》系列丛书中,还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多家学术刊物上发表……
天道酬勤 做一个成功的年级部主任
“天道酬勤、细节决定成败”是王怡教育生涯中始终秉承的理念,这在她担任二中2009届年级部主任期间,表现的尤为突出。在高一阶段,她在学校领导和广大老师的鼎力支持下,推行了“学生导师制度”,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质修养方面的塑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模拟考试阶段,积极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邀请家长参与教学和监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进入高三后,她主张在主流课程之外,对不同阶段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指导。从今年三月份开始,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进行补缺补差,而对于基础较好,有望冲击高分段的学生,则利用在高考前两周的晚自习时间,邀请高三年级的各科资深教师,进行分类指导。在高考前夕,从生活的衣食住行,到学习和心理状态的调整,她和高三年级部的老师们为孩子们考虑的细致入微,还别出心裁地把高考前需要注意的事项按照时间表归纳为“高考前两周要做的八件事”、“高考前两天要做的八件事”,帮助考生在临考前保持了最佳的状态。作为年级部主任,王怡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和汗水。
正是天道酬勤,2009年二中的高考成绩再创辉煌,一本达线337人,达线率41.6%;二本达线587人,达线率72.5%(未含艺体本科生18名),600分以上的有191人,查刘云同学名列安徽省文科第三名。
面对成绩和荣誉,王怡很冷静,因为她知道,前方的路还在继续,她依然在渡口为她深爱的学生们搭桥引航……(《南京晨报》2009年11月2日诗城教育专栏,记者 何艺、储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