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历史学科中考复习策略及应试建议
七中 钟竹 (2012-05-27)
一、态度与方法并重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于开卷考试存在很大的误区,认为开卷考试只要翻书就可以轻松过关,在复习时过于自信和放松,对于必须记死的内容不能有效准确地记忆。其实,历史开卷的目的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开卷试题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虽然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其“源”,但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而且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正确答案。一道题目可能分布在不同课文里,甚至涉及到几本教材,如果没有进行充分复习,想在短时间内找到正确答案是不现实的。具体而言,最起码应该把《考纲》中要求的考试内容落实到每册书中。
二、知识与能力并重
1.夯实基础知识是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
基础性是历年中考历史试题的一个主要特征。中考命题要求中规定70%为基础题,而占30%的稍难题和较难题也以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为支撑的,所以抓好基础非常重要。中学所学的历史基础知识包括两大类,一是具体的史实性的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名词、概念等;二是理论性、规律性的知识,包括历史发展过程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主要矛盾、内在联系和经验教训等。所谓重点,一般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影响的、对今天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人物和事件,是历史发展的关节点,能够起到划分时期和阶段的作用。
①如: 标 志 事 件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美苏争霸结束,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
②如: 历 史 之 最
新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
③如:书 本 材 料
A图片资料:要求知道每张图片涉及到的考点
B文字资料:要求知道每段文字涉及到的考点
a.称 号: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b.名 人 名 言: 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美国)
c.评 价: 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④如:名 人 大 事
政治家(秦始皇,汉武帝,康熙帝,乾隆帝,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
美国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等;拿破仑;列宁,斯大林等)
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
⑤如:城 市 大 事
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华盛顿、巴黎、伦敦等
2.培养学科能力是历史复习的重要环节
考纲规定约30%的内容涉及能力要求,其中理解层次约占20%,运用层次约占10%。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科能力的培养。
(1)要善于构建知识体系
近几年历史中考试题体现以专题的形式来整合历史知识的特点。这就提醒我们在复习时注意发挥教材目录和课文中子目录的作用,概括历史阶段特征,抓住课与课之间、课与单元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清晰化、系统化。
如:大 国 崛 起 与 大 国 关系
【中 美 关 系】
1、近代史上中美关系:二战前,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二战中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战争;二战后扶蒋反共。
2、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前处于对抗关系,70年代以后走向正常化,80年代以后,既有摩擦,也有合作。
3、对中美关系的总体性认识?如何发展中美关系?
2、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前处于对抗关系,70年代以后走向正常化,80年代以后,既有摩擦,也有合作。
3、对中美关系的总体性认识?如何发展中美关系?
……
【其 他 知 识 体 系】
中国史:民族危机与抗争;民族探索与复兴;三农问题;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问题等
世界史: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科技革命;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的演变等
综合史:中外历史的改革;中外思想解放运动;政治制度与民主法制建设等
(2)要善于悟出历史规律
要能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抽象出基本的原理,悟出其中的规律。
如:启示?苏、东剧变对中国改革借鉴?三次科技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认识?对国共关系的认识?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比较?“门户开放”与 “改革开放”的比较?近代英、美、法大革命的比较?
三、历史与现实并重
近几年的中考题都体现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强调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对于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等现实问题都可作为重点进行复习。
1.周年纪念
(1)2012年周年大事(逢10或逢5周年)
【中国史】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并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再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表明了中国深化改革的决心。
【世界史】
1492年哥伦布首航美洲,发现“新大陆”,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922年底苏联诞生;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最激烈的一种表现。
(2)2011年周年大事 略
(3)周年大事及命题角度猜想
周年大事一: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
命题角度:台湾问题和国家统一问题;国共关系的演变等
周年大事二:土改完成60周年
命题角度:民生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土地政策的调整及影响等
周年大事三:邓小平南巡讲话20周年
命题角度:邓小平理论的形成,20世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三次重大改革与相互借鉴
周年大事四:十月革命胜利95周年
命题角度:国际共产主运动的发展,俄国的发展史,中苏改革的比较等
……
2.时事热点
在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上半年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以此为切入点,考察历史的相关内容。
热点一:两会,中共十八大
命题角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和建设历程,党的重要会议,中外宪政之路等
热点二: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
命题角度:中国及世界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热点三:美国、法国、俄罗斯大选等
命题角度:大国崛起,大国关系等
热点四:欧洲债务危机、核危机、地区冲突等
命题角度:构建和谐社会,国际关系及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等
……
四、不同题型的答题技巧
1.单项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单项选择题是用来考查基础知识的最佳题型,特点是设计灵活、知识覆盖面广、答案唯一。解答的关键是要注意审清题干中的关键词及相关的限定因素,排除干扰项。
2.组合列举题的解答技巧
列举题就是把符合某种条件的人物、事件等按要求排列出来的题型。答题时要搞清楚试题问的是哪一方面的问题,界定时空范围,确定要答的内容,避免因为审题不清而导致知识点的张冠李戴、不全面或顺序颠倒。答题要求规范有序,简明扼要,用词准确。
3.辨析改错题的答题技巧
辨析改错题是拉开学生考试差距的一种题型。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一定要落实。答题时应该注意错误项应该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用等范围内,而不是一些修饰词等。
4.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技巧
(1)读——解题的基础
一是读什么?二是如何读?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问题部分,后读材料部分。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
(2)想——解题的关键
①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联系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
②找材料与教材之间的联系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课的内容相关联。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③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点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3)答——解题的落脚点
①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②答案应简明扼要、条理清晰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③要使用历史术语,少说大白话
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所选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也不会超纲。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5.分析探究题的解答技巧
活动探究题题是测试考生分析、理解、判断、概括、归纳、综合等能力的常见题型。解答时,一要审好题,抓好关键词;二要确定答题范围与内容;三要规范组织答案,做到条理化;四是答案多角度、多层次、全面。
五、答题注意事项
1.控制答题时间
答题必须先易后难。先答那些“一眼就能看穿”的题目,跳过那些暂时想不出答案的题目,把应该得到的分数都拿到手,再回过头来“啃硬骨头”。
2.认真审题
同学们在审题时一要心细。看清楚几个问、问什么。二要写准。遇到没有把握的考点,千万不要轻易下笔,而要在教材上找准了答案再下笔。
3.规范答题
同学们答题时一定要注意答题规范,答案要注重序号化、要点化(关键词和关键句)、全面化(多角度)等。
4.据分答题
根据分值巧妙分解题目,一般来讲,答题针对性很强。例如有的题目是3分,实际上刚好有3个得分点。
5.体现学科特点
重史实,用史实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