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讨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化学课堂教学方向,充分发挥省优质课的示范引领作用,3月21日,高三化学教学研讨暨“教研江淮行——皖美课堂”活动在马鞍山二中举办。
本次活动由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马鞍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马鞍山二中协办。来自全省各地市的化学教研员和骨干教师3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研讨促进“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与途径。
开幕式上,马鞍山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沈申福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名师的到来,在致辞中介绍了马鞍山市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历程和丰硕成果,并预祝活动圆满成功。马鞍山二中校长王玉平感谢上级部门对学校的高度信任,并向参会专家介绍学校建设和发展情况。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化学教研员朱成东介绍了本次活动的安排,强调了活动的重要意义,期望通过本次活动对优质课评比及高三复习课的研究起到示范作用,促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发展。
一、华章示范 优质课堂展风采
第一节展示课由马鞍山二中老师何道娟执教《重要的化工原料——硝酸》。何老师借助于价类二维图先让学生预测硝态氮肥的合成路径,再通过化学史对比总结现代工业制硝酸的原理。她利用三通阀设计微型实验,探究浓、稀硝酸的氧化性,关注反应现象的差异启发学生思考、探究铜与浓硝酸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的原因,设计实验验证,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何老师创新实验装置,借助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关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并及时给予评价,促进了“教—学—评”一致性,赢得了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第二节展示课由宣城市宁国中学老师沈艳执教《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影响因素的探究》。课堂展示由前测问题铁离子与碘单质氧化性谁强引入,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进而引出浓度可能对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产生影响,设计双液原电池装置,建立浓度影响氧化性、还原性的思维模型,分析铜的浓差电池实验现象应用建立的思维模型,学生分组实验完成氯化锰溶液与少量氯水反应,进一步探究温度、酸碱性对氧化性、还原性的影响,优化思维模型。本节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实验探究—模型构建—迁移应用”的教学逻辑,实现了从知识复习到思维建模的升华,精准把握了高三复习的深度与广度,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证据意识,为二轮复习提供了优秀范例。
两节课后进行现场点评,教师们踊跃发言表达收获,马鞍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化学教研员周朝晖对沈艳老师的课从课程结构与设计分析、教学方法与实施策略、教学效果与评价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开展题为《以“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专题微报告,介绍了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并分享了优秀案例。
二、薪火相传 青蓝共话成长路
21日下午,马鞍山市和县二中校长曹飞分享了成长报告《从化学反应的“平衡”到教育管理的“催化”——青年教师的成长蜕变与管理担当》,报告中介绍青年教师成长蜕变的途径:教学比赛、命题实践和名师引领、以课促教和以研提质。曹飞讲述自己从普通教师到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研主任、校长的经历和责任担当的变化,总结“想,都是问题;干,才有答案。”
接着,马鞍山市红星中学老师沈蓉分享成长报告《以赛促教 以教促学——青年教师赛课经验的三重淬炼》,从备课的破茧之痛、课堂的蝶变之舞、赛后的涅槃重生三重淬炼介绍自己赛课的成长历程,她将备赛过程比喻为化学反应的活化阶段,需突破三重能垒:教材结构的维度跃迁、教学设计的创新突围、资源整合的智慧熔铸,比赛过后是专业觉醒的开始。她希望大家要学会用认知棱镜检验思维进阶路径,情感透镜观察学生参与状态,素养方镜对标课标要求,将反思成果凝结成教学论文,助力自我成长。
随后,合肥市第十中学老师石小倩分享成长报告《基于论文撰写的青年教师成长叙事》,介绍自己成长过程,她研究不同版本、不同国家的教材,广泛阅览期刊文献,整理、解决教学疑惑和学生问题,并将反思的结果整理成论文,其团队作品多次发表在《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教学参考》等核心期刊。
三、领航赋能 教育智慧启新程
活动压轴环节,合肥市第十中学老师杨旭东进行《深耕化学课堂 增进学科理解》专题讲座。杨旭东老师从教近40年,撰写了九十多篇论文,被国内多家核心期刊录用。他认为教学与教研相辅相成,教学过程中要知其言,知其所以言,知其如何言。他通过具体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论文写作选题的方法:一是研读教材,从备课中来;二是讨论思考,从听课评课中来;三是解惑答疑,从学生的问题中来;四是博览群书,从阅读文献中来;五是研究高考,从真题中来。杨旭东老师对学科的热爱,对教学的钻研,对教研的执着值得青年教师学习。
活动最后,安徽省化学教研员朱成东进行总结,认为本次活动通过示范课引领、成长叙事启迪、专题报告赋能,为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实践范式,助推了全省化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撰稿人:汤莹 一审:顾巍 二审:孙滨 三审:王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