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马鞍山二中再度邀请高校专家走进校园,为学子们带来一场聚焦高端装备核心技术的科学盛宴。本次活动特邀安徽工业大学车辆工程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国涛教授主讲,以“高端装备中的摩擦润滑和物理力学”为主题,带领同学们探索藏在机械运转背后的科学原理,感受基础研究如何为国家制造强国战略提供关键支撑。
作为摩擦学与车辆工程领域的资深专家,张国涛教授的学术履历兼具深度与广度。他不仅是清华大学访问学者,还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中国内燃机学会新材料与表面技术分会“双委员”,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科研道路上,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高水平项目,以47篇SCI/EI论文、15 件授权发明专利的丰硕成果,破解了多个摩擦润滑领域的技术难题;教学领域中,他更是斩获安徽省优秀青年研究生导师、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擅长将复杂的工程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讲解,广受学生好评。
讲座开场,张国涛副教授并未直接切入深奥理论,而是从同学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自行车骑久了为何会‘吱呀’作响?汽车发动机为何需要定期换机油?” 两个贴近日常的问题,瞬间勾起全场同学的好奇心,自然引出“摩擦学”这一核心主题。他通过动态示意图,清晰梳理了摩擦学在现代成为交叉学科的发展脉络,让同学们明白:小到文具、大到航空发动机,摩擦润滑都在默默影响着设备的可靠性与寿命,而这正是高端装备制造中不可或缺的“隐形基石”。
进入核心内容讲解,张国涛副教授以轴承、齿轮这两类高端装备的“关键心脏部件”为例,展现了物理力学与摩擦润滑技术的深度融合。他用“接触面就像崎岖的山路,应力分布如同不同路段的承重”这样形象的类比,拆解了界面接触、应力状态分析的原理;再结合实验室研发案例,讲解如何通过精准调控材料行为,设计出能适应高温、高速等苛刻工况的自润滑技术。当提到团队为破解“摩擦界面高效润滑最后一公里”难题所做的努力时,同学们纷纷专注倾听,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者攻克“卡脖子”技术的艰辛与决心。
谈及国家高端装备发展现状,张国涛副教授的话语中充满自豪。他展示了我国在高铁轴承润滑、航空发动机表面处理等领域的突破成果,指出正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在摩擦学、材料学等基础学科的深耕,才让我国装备制造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领跑”。“这些技术突破的背后,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与创新。” 他鼓励同学们,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培养科学思维,未来在更多核心技术领域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人:钱敏 一审:杨威 二审:孙滨 三审:王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