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励学 敦行

德育之窗

德育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德育之窗 - 德育信息 - 著名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应邀来校作德育报告

著名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应邀来校作德育报告

发布时间:2011-08-30阅读次数:

827,著名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应邀来校作了两场大型德育报告会。

827上午,马鞍山市政府会议中心第一会堂座无虚席,由市教育局主办,市二中承办,二中实验学校、成功学校协办的“马鞍山市教育局德育大讲堂”第5讲“孙云晓大型教育报告会——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德育报告会在这里举行。市教育局汪久生副局长代表教育局致欢迎辞,市二中李代贵副校长主持了报告会,市二中、成功学校、二中实验学校全体教师,市各校德育团队领导和班主任代表出席了报告会。

下午,孙云晓教授再次在市政府会议中心第一会堂内为我校2011级高一年级家长学校作了一场主题为“健康人格与成人生”的家庭教育报告,高一新生家长800多人聆听了报告。

孙云晓,现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2000年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标兵”称号。2008年被评选为“中国教育风云人物”。孙云晓1972年从事青少年教育与研究,19937月,他采写的报告文学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发表后震撼全国,引发一场社会各界参与的教育大讨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12集专题片《改革开放20年》,称《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的大讨论成为“教育改革的前奏曲”。

1995年以来,他先后主持了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向孩子学习、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系列调查等多项课题研究。尤其是他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的研究,5年来取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孙云晓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受到广泛关注。如:“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应试教育必然导致教育荒废”、“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等。

    报告会上, 孙云晓一开场就甩出一个“包袱”:当今的孩子为什么难教育?

    这或许是天下所有教师和家长都曾思考的问题。孙云晓先举了个例子:“过去的家长总爱吹牛,‘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而今天没有几个家长敢对孩子这样讲,为什么?网络!现在很多孩子经常对家长说,‘你懂什么?’”孙老师做过调查发现,现在70%的孩子认为自己在网络方面比父母要懂得多,家长都是“菜鸟”。所以,“第一点,信息化时代动摇了成人的权威地位!”

    第二,独生子女时代给教育带来挑战。“如今,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开始为人父母,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很多“独二代”本身还不成熟,缺少分享意识、适应能力差、自理能力差的独二代,对教育孩子表现得很迷茫。”

    同样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小学老师上课,讲“大哥哥要照顾小弟弟”,课堂哄堂大笑,老师被笑蒙了,一问才知道,原来孩子们对“小弟弟”有另外的理解。所以当今孩子难教育的第三点是,“性发育提前,性教育滞后”。孙老师还指出,现代学生面临新“四化”现象,即“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大学幼儿园化”,即“应试教育带来巨大压力”。孙老师还提出几个很少有教师和家长知道的理论,“过早写字会导致孩子坐姿扭曲!因为孩子成长是先发育大肌肉,后发育小肌肉,过早拿笔写字对孩子稚嫩的手指是种伤害!”“对百分之九十五的孩子来说,学习奥数的过程就是反复证明自己是个傻瓜的过程。”

从这些教育领域新问题出发,孙云晓忠告教师和父母四句话:一、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二、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三、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四、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施教。四点看起来有些深奥,但孙云晓用了很多鲜活的例子联系实际,让“大道理”活了起来。

关于“健康人格”,孙云晓回忆起自己在教育部开会的经历,“国内一个特别著名大学的领导发言,说考进这所大学的学生有35人想自杀,700多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此看来,教育的成功与分数无关,但与信心、爱心、责任心、责任感、自制力、挫折力有关!

    孙云晓举出中澳两国心理学家共同完成的一个著名教育实验:三四岁幼儿,每人面前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中间一个铃铛,如果想先吃,按铃后就可以吃那盘少的,但想吃巧克力多的那盘则要等15分钟以后。结果显示,70%的中国孩子顶不住,选择了先吃,而澳大利亚孩子,70%坚持下来,等待最大的利益。孙云晓教授认为,“这就是中国教育出现的偏差,孩子的愿望总是轻易满足,造成的幸福感下降、迷失。所以,对孩子要求的满足,需要科学的方式。不合理的不能满足,合理的也要选择一些延迟满足。”

    “亲子关系”是孙云晓多次强调的问题。“在孩子10岁之前,对父母的情感是崇拜,而在1020岁,则转变为轻视。所以说‘谁家有个中学生,就等于谁家有一颗定时炸弹’。”

    父母不知道如何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沟通,孙晓云提出了几几个好办法供大家参考:“不妨为孩子买本性教育的书,放在家里,孩子肯定会读的。”也可以试着给孩子写一封信,“写信的时候人就不会‘啰嗦’了,语言会沉淀,感情也会更加真挚。这封信也不要直接给孩子,偷偷地放在他能看到的地方。这样,孩子会读的,而且不止一遍。或许孩子看到后没有反应,但大多数结果是,多年之后,孩子长大了,说‘妈妈,还记得那封信吗?它让我记住了很多东西’。”

    这就是理解和尊重,是对孩子爱的前提与基础。孙晓云教授认为,“沟通的大忌是自以为是,沟通的原则是相信孩子”。明智的父母和优秀的教育者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会首先将孩子最对的事情挑出来,如果一位家长或者教师满眼里全是孩子的缺点,那么,他的教育是失败的,与孩子的关系也是糟糕的。只有发现并肯定孩子的优点,才会有好的关系。孙云晓说,在现代社会,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他认为,两代人应该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这样才能建立更好的关系。

    孙云晓还认为,孩子的命运由“习惯”来决定。“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把他引到破产的地步。”

他认为,对孩子好习惯的培养,首先要提高认识,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然后明确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最后就是坚持,孙云晓强调,好的习惯只有坚持,才能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一件事坚持21天就会初步养成。而坚持90天后,就是一个成熟稳固的习惯。”“所以,我们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在两场报告会中,孙云晓用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解开了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上遇到的头疼事,家长们也深刻体会到“培养好的习惯”在孩子成长中所占据的重要作用。

报告会现场还穿插安排了孙云晓老师现场签名赠书活动。每场报告会的最后,孙云晓还就教师和家长提出如何爱每一个学生、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点、以及家庭教育的相关热点话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安徽青年报》、《马鞍山日报》、《皖江晚报》、《马鞍山广播电视报》、马鞍山电视台以及马鞍山广播电台等媒体对此次报告会分别作了专题采访和报道。

    8月28,孙云晓教授及夫人在学校领导和二中1964届校友、市政府文化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戎林的陪同下参观了二中校园和市博物馆。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会实践部的同学担任了校园讲解员和博物馆讲解员,校园电视台的小记者对孙云晓教授作了采访。孙教授对我校学生表现的给予了高度评价。

 

   

孙云晓教授作报告

 

市政府会议中心第一会堂内座无虚席

 

孙云晓教授现场赠书

 

孙云晓教授参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孙云晓教授参观校史馆

 

 

孙云晓教授参观市博物馆

 

孙云晓教授与我校小记者、博物馆讲解员合影

 

孙云晓教授与我校知名校友戎林合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