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励学 敦行

德育之窗

德育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德育之窗 - 德育信息 - 教育的温度

教育的温度

发布时间:2011-11-01阅读次数:

教育的温度

 

汪正贵

 

 

引子

今年九月十号教师节,学校工会给每一位老师发一个茶杯,并且请每位老师写一句自己的教育格言,刻印在茶杯上,作为教师节礼物。我在自己的杯子上写的教育格言是:“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我的寓意是,教育像一杯茶一样,应该是温暖的。我天天用这茶杯喝水,以此自勉。

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教育的温度源自教育的本质:心灵的对话。教育是用人格塑造人格,用个性濡化个性,用情操陶冶情操。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心灵是在意温度的。

 

一、教育的温度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所以,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有一种正确叫做冷漠的正确,而教育一定不是冷漠的正确,不是冰冷的规训。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带着温情去育人。在这过程当中,教训被感化所代替,清规戒律被文化氛围所代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灵被呵护,学生的自信被保护。教育教人求真、求善、求美,那么教育自身的面孔也一定是真诚、善意、美好的。甚至这种美好与温暖是可以触摸的。

比如教师的微笑。教师可以用微笑去传递教育的温暖,对于教育来讲,冷漠是一种病态。不会笑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因为微笑是世界上最令人温暖的东西之一,像阳光一样,照亮学生心灵。

比如老师可以用自己的双手传递教育的温暖。在学校里,老师双手递东西,学生双手接东西,反之亦然。这是是一种尊重,是一种礼节;更是一种示范,是一种教育。要求学生做首先要老师做好。有一位老师告诉我,他给学生发作业或试卷,都是双手递给学生,有一次一位学生用一只手来接,他不放手,而是微笑地看着学生,学生会意了,伸出双手来接。我认为这是一次完整的教育过程,它不仅传递了教育的内容,也传递了教育的温暖,因为这次教育过程是无言的结局,是心领神会。

比如学生自选座位和同桌。近日和我二十二年前的学生们相聚,我问他们,你们毕业二十二年了,你们告诉我,我当年的教育你们究竟还记得什么?几乎是相同的回答: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同桌啊!我记进来了,当年我做班主任,宣布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和谁同桌,每人给我写个纸条,希望和谁坐一起。正好两两配对的,不管是同性或是异性,一概满足,没能配对的,由我按个头大小随机安排。二十二年过去了,我三年的所有教育,在同学们心中只剩余这一点了。这有点出乎意料,细思量又在情理之中。有人说离开学校以后,把老师所教的全部忘了以后还留下的就是素质。而我认为,我们离开学校以后还记得的人和事,可能也因为它是温暖的,人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

这件事是我留在学生心中二十年的温暖。回想我的老师,留给我的温暖也很多:回忆我的小学,记得冬天特别冷,乡村小学的教室四面透风,课间我们会拥到班主任老师的房间,老师会倒满一脸盆热水,让我们把冰冷的小手伸进去泡暖,今天回想起来,仍是心暖的感觉;回忆我的中学,班主任老师爱书如命,他告诉我们,他每次看书前都要洗手,他唯一不外借的是书。但他把一本厚厚的《朱自清散文选》借给我,让我有选择地背诵,记得还给他时,封面已经泛黄起毛。去年回老家看他,老师已经老了,但他还记得这件事,我问他为什么当年主动把心爱的书借给一个乡村的少年,老师笑了,他说我知道你喜欢读书,家里穷买不起书。我现在还能背颂《荷塘月色》,我想不仅是因为朱自清的文字很美,也是因为老师给我内心的一份温暖让我永远感怀,难以忘记。

再比如自由着装日。我们的学生有四季校服,有正装、运动装,很漂亮,同学们也很喜欢穿,每逢集会,整齐划一,很有气势。但我想,同学们也一定有自己特别喜欢的衣服,有自己钟爱的颜色,也一定想有机会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展示自己心爱的衣服。试想,一个人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永远穿着统一的校服,也许不一定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有两件事加强了我的这种看法。一是高三学生毕业了,暑期来学校领取大学录取通知书,他们穿着自己有个性的衣服,五颜六色,令人眼前明亮,每个学生身上洋溢着个性与活力,蔚成风景。二是我去美国中学访问,很多美国学校没有校服,他们的校长告诉我们,着装是学生的权力和自由,而且学生服装的颜色与他们心灵的颜色无关,就像他们的肤色也与心灵的颜色无关。即使是奇装异服,也与品德无关。我征求学生和老师意见,规定每周一升旗仪式和重要集会,着正装,周二至周四可穿校服运动装,每周五为自由着装日,学生们可以穿着自己喜欢的服装,也是校园一道风景线。统一与个性之间如何兼顾,规则与人文之间如何协调,是管理的艺术,其中也包含着教育的温暖:将冰冷的规则人文化。

 

二、教育的温度隐藏在细节之中

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教育的温度藏在细节之中,是精心设计的,但又不留刻意的痕迹,让人感动却又难以言说。这是教育的艺术,教育应该注重细节,又隐藏细节,以小见大,情从细处生。

比如学生花名册与学号。学生的学号和花名册究竟如何排序,是一个两难的实践问题。过去我们都是按照入学成绩为序排定学生的学号,有人觉得公平,其实等于给所有学生贴上的标签,特别对于排在后面的同学是三年的无形而沉重的心理压力,甚至是一生的阴影。其实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是动态的,特别是在未成年阶段,我们不能人为地去贴标签。我们现在采取的是按照姓氏音序排列,是国际惯例;当然中国惯例更多地是按姓氏笔画顺序,考虑到电脑排序的方便,我们选择了国际惯例。这件事看起来很小,其实也很大,因为它确实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看起来是个技术操作问题,其实隐藏着教育哲学观、学生观和管理观;也隐藏着教育的一份温暖。最近在一本外文书上读到一篇文章,认为美国政界、商界、科学界名人姓氏的首字母是A-K的,比首字母是L-Z的,比例要大得多;文章认为这和美国学校按姓名首字母给学生排序有关,排在前面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注度充会更高,并谓之字母歧视。这又引起我更深层次的思考:按姓名排序是否是最好的,是否也隐藏着潜在的问题?还有没有更合适的办法?

比如分数条。学生考试成绩是学生的隐私,仅限于教师和学生本人了解和掌握教与学的情况,家长做为监护人,有知情权。所以每次家长会,我们都要求班主任老师将每位同学的各科成绩和排名情况打印在一张小小的纸条上,放在信封里,交给学生和家长。其实排名并没有错,排名的目的只是让师生和家长进一步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不能作为其他用途,更不能作为评定学生的唯一指标,分数是学生的隐私,一张小小的分数条隐藏着教育的温暖。

这样温暖的教育细节有很多。王栋生(笔名吴非)老师说,他从来不给学生59分,以免家长责罚孩子;也不会给学生60分,因为60分容易让人以为是照顾学生给的分;他会给学生加至61分,让学生在家长面前好交待。他说,如果真有学生不及格,课堂上发试卷的时候会将这张试卷悄悄扣下来,等课代表发完试卷,王老师会说,哦,还有张试卷忘发了,并且会将分数折藏起来,亲自发给学生。这些细节之中,隐藏着王老师的教育情怀,让学生感受到内心的温暖。

再比如评语。我很喜欢这样的评语:健康状况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体质一般;神学有成绩,定式讲道不热情,看来不是一名优秀的传教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    1793年图宾根神学院给黑格尔作的毕业鉴定 。这样的评语很有个性,读之尚有余温。我儿子读初中的时候,老师每年要求家长给孩子写评语,我是这样写的:“心地善良,行为搞笑;智商不低,情商不高;人已长大,心龄还小;青春时短,莫负年少。”                          2007)“聪慧不减,勤奋有加;长此以往,必有报答。 ”(2008)“人小鬼大,心高气傲;眼高手低,文理不调。 ”(2009)我希望这样的评语发自内心,也能打动内心。

再如中美两国的小学生守则风格迥异。

中国小学生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
、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
、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
、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
、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
、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
、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
、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美国小学生守则:

1、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3、提问时举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6、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

7、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

8、考试不许作弊。

9、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的帮你。

10、任何缺勤或迟到,需要出示家长的请假条。

11、唯一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课都是违规。

12、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提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

中国的学生守则太成人化,空泛、笼统;美国的学生更为亲切、简单、实用,以小见大,充满着教育的蕴味。

 

三、教育的温度是对人的关怀

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教育的温度本质是对人的关怀。关怀人的成长是教育的本质追求,离开人的成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

比如:教学时间调整。今年我们教学改革的一项举措是每节课从45分钟改为40分钟,要求每位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每节课减少五分钟可有可无的废话,每天可以节约四十分钟,用于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和自修时间。过去我们一直考虑如何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现在我们认为,是不是考虑少给学生一点什么?也许少给也是一种教育、一种爱,让学生可以有更多自己的闲暇时间。

我们自2008年实行大课间制度,每天上午用四十分钟时间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主要是健身跑和健身操,常年坚持。上课的时间少了,但是学生的体质增强了,并且养成运动的习惯。在我们的操场上有一句同学们网上投票选定的教育格言:“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把健康当作一种追求。”2009年我去美国波士顿地区的一所中学做影子校长,临走时美国的学生问我,你回去后最想改变的是什么?我说我要让我的学生们也和你们一样健康、幸福、快乐!

我们同样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上世纪八十年代年我们就建成全市第一个中学生心理健康室,1998年建成面向全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2011年又投资八十万元进行扩建。为了让学生愿意去心理健康室,我们将心理健康室从室内延展到室外,室内是各种功能性的空间,室外是活动休闲场所,和读书角建在一起,并进行美化绿化软化,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愿意去。我们还把心理咨询、辅导与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活动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方便学生,我们建有学生事务中心,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学生事务中心有“办理、咨询、投诉、建议”四大职能,有完整的办事流。所有和学生相关的事务都可以在此得到解决。让学生在学校得到简便的服务,免于奔波之累。

 

 

四、教育的温度来自教育者内心的温暖

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教育的温度必然来自在于教育者内心的温度。只有教育者自身内心的温暖才能给被教育者以温暖。而教育者内心的温暖必然来自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

为了更好地激励教师热爱教育和学生,我们于2008年设立了教师奖励基金,吸收社会企事业单位、个人和校友的捐赠,用于表彰学校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的教师,短短数月募集善款200万。我们的想法是让教师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并用自己内心的温暖去温暖学生。教育者内心的温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教师内心是冷漠的,教育也就不可能是有温度的。

    从更高层次上说,教育的温度就是教育的情怀。教育应该有人文情怀,关注生命、关注人的成长。只有内心的激情和热情、理想和梦想、对教育的钟爱,才会产生教育情怀。孔子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是教育家,是因为他有教无类,使得教育从官府下移到民间,学在民间,使得老百姓的子弟也能像贵族子弟一样有机会接受教育;蔡元培之所以是教育家,是因为他对教育救国的理想和信念,他可以不当教育部长,而去当大学校长,他可以为了营救学生与政府对立,直至愤而辞职;陶行知之所以是教育家,是因为他对平民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在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时代,教育理想不灭、教育情怀不改,以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生的身份,回国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和师范教育;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也是这样,他不去当教育局长,不当副市长,而当一个校长,是因为他对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对学校和学生的热爱。所以我认为教育家的根本,在于深厚的教育情怀——对教育的激情与梦想、理想和信念、执着与追求。现在之所以少有教育家,其实理论不缺,实践也不缺,缺的正是这一份教育的情怀。因此我们说现在有很多教育思想家、教育理论家、教育专家,就是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现在能有多少大学校长像蔡元培一样不为一官半职,执着追求大学精神;又能有多少海外博士像陶行知一样,放弃优厚条件,甘愿从事平民教育?回望过去,不由令人感叹:世上已无蔡元培,人间也无陶行知。教育家的身影,正离我们而去,渐行渐远。

 

 

结语

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但是今天的教育有点冷。温暖是教育的应然,却不是目前教育的实然;温暖是教育的本然,现实中却成为教育的或然。

教育正在异化,离自己的本质远来越远,出现了很多非教育甚至是反教育的现象。也许我们走得太远,已经忘记了当初出发的理由。

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因为孩子是花瓣上颤动的露珠,需要小心呵护,细心照料;教育是红烛上摇曳的火光,虽然微弱,却给人以光明、方向和温暖。

 

2011/10/2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