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夫告诉我们——
是一颗石头,也要怀有开花的梦想
张立华
按语: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quith)从教近30年,获得众多国内外大奖,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杰出教师奖”、1997年美国著名亲子杂志《父母》杂志年度“成长奖”、美国媒体天后欧普拉的“善待生命奖”、并获英国女王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M.B.E)等。虽然这样,他一直认真的做着一个普通教师,这一坚持就是28年。
2012年三月,初春的首都,北京大学百年讲堂,17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会议代表,带着同声翻译的耳麦,怀着一颗忐忑的心,等候来自美国的传奇教师的登场。我们一行五人,也静静的坐在其中。接下来的一天半的专场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雷夫先生谈自己的教育观,第二部分,谈如何成功地与学生构建互信师生关系,第三部分可简单概括为雷夫从教的行为与事迹。期间,前两场报告后半部分,回答了中国教师的20个问题;最后一场报告后半部分,进行了一场中美教育家对话。
假如你命该扫街,
就扫得有模有样,
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
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
一如贝多芬在作曲。
在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再不缴作业,告诉你家长,你就倒霉了!”教师经常这样说;
“嘘!别说话了,老师来了!”孩子们紧张的彼此告诫着……
这样的生活场景是何其熟悉,从出生开始,很多孩子接受的就是这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这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在这样的课堂上就是以恐惧来统治的课堂。
回想一下,我们是有多少人是真的相信“本来就应该做功课”而把功课做完?我们通常是因为不想惹麻烦,才把功课做完的,不是吗?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超越了以恐惧为基础的第一阶段,雷夫老师提出了道德发展的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这也是我们很多老师家长比较喜欢、甚至是屡试不爽的教育方法。
诚然,孩子们因为良好的行为获得奖赏,无论是糖果、玩具、游戏时间、奖学金,还是虚拟的红星、红花,这种方式都可以大大地强化孩子们良好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这样的思维为基础的阶段就是第二种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措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想这就是曾经流行的赏识性教育吧。在很多人看来,我们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孩子们慢慢长大,也慢慢学会了取悦他人,尤其是父母和老师。
“妈妈,我考了100分。”听到这样的话,身为人母肯定很开心;
“老师,我们班一定能得第一。”……
来到班里,学生用期待的眼光迎接我们,表现出迎合我们需要的行为。身为人师,我们肯定很欣慰。
特别是他们这么做的理由,不是因为恐惧,也不是索取奖励,仅仅是想让我们高兴,并以此为荣的时候,我想,没有几个人会不高兴的。
这样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很融洽的课堂了。我想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就是对这样的课堂的一种诠释吧。学生喜欢教师,表现出教师喜欢的行为,为教师的学科使劲学习,提高成绩,确实很让人愉悦的。
可是,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到处充斥着规则的社会,在家里有家庭的规范,在学校有学校的制度,走在马路上则要遵守交通规则,规则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那么,教会孩子明白规则、接受规则并愿意身体力行,是我们当
能达到第四阶段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雷夫却对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越规则,从而超越自己。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接着,
我们可以按照
因为人们都能体谅别人!
事实上,无论是对儿童还是成年人,第五阶段很多时候是难以企及的。但是,
就这样,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我们队对孩子有很高的要求,并且尽力而为。正因为孩子们无法无天,所以我们更需要提高期望,不能让无可救药的行为迫使我们降低标准。”本着这样的理念,雷夫老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这个阶段不仅最难达到,也是最难教的。缘于这个阶段教与学的矛盾,
于是,
这些艺术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他们的行为不是取决于恐惧、取悦他人,或是规则,而是他们心中都有一套行为准则并践行之。
雷夫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并要孩子们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尽管很有难度,
我在问,这一阶段对应的课堂,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呢?我们(教师)经常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我们想让学生成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人。我们自己有没有问自己——我们自己有没有做到,能不能做到?雷夫认为:我们自己必须成为我们想让我们学生成为的那种人。这也许就是中国教育所说的崇高的师道与师德吧。那样的课堂应该是大师引领下的课堂,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时代去哪里找这样的大师?也许大师就在我们身边。
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可以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六个阶段”中,我们可以读出雷夫老师教育的执着和智慧。
走进“六个阶段”,我们可以了解到
走进“六个阶段”,我们可以懂得原来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走进“六个阶段”,我们可以携手一起创造新的教育奇迹!
第二部分 如何成功地与学生构建互信师生关系
是鲜花,就让他自由的怒放
是小草,就让他静静的生长
是石头,也要让他开花的梦想
写到这里耳边仿佛响起一首歌曲的旋律:“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就象飞翔在辽阔天空, 就象穿行在无边的旷野, 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是的,有谁不想拥有自由,有谁不想矗立在彩虹之巅。小孩子会想吗?学生有想吗?我们会想吗?
我听讲座的时候,经常有一个疑问冒出来:一个老师只用一年,怎么就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呢?雷夫是不是在吹牛?美国教育是不是也在吹牛?扪心自问,我们能有这样大的影响力吗?
听过雷夫的报告,至少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他的行动,推理出他的影响力是如何展开的。原来,
雷夫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雷夫说:“不要试图控制学生,而是让他自己学会控制。”
雷夫说:“要提高自己的非专业素养,要学会和孩子讲话;要学会倾听,要花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
雷夫还说:“他们要学会快乐,要学会从不放弃。为此要给孩子找到一个爱好,任何一个,那么孩子就会快乐。要教会他们给心目中伟大的人写信,让成功招引他们,那么他们就不会放弃。”
而要做到这些,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师生互信的。怎样才能建立这一互信呢?雷夫说,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自己,很多孩子很多时候甚至对雷夫不以为然。孩子们说,雷夫只会讲蹩脚的冷笑话;孩子们说,雷夫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教师。但据雷夫说,他的孩子都信任他。
是的,要学生都喜欢一个老师,这样的老师我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到。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不清楚,也很难理解。虽然我也试图去了解。但让所有学生都信任自己,我想,这是可以做到的。
雷夫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错误的。孔子也说过,“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确实,教育压根就不是万能的,甚至很多时候教育压根就是无能的。不知道雷夫本认识不认识孔夫子,但我却觉得雷夫理解了孔夫子的教育精髓。雷夫把学生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特别优秀的,这是上帝给的礼物。雷夫不管他们,让他们自由的发展,让他们自己去摸索。第三类是特别捣蛋的,雷夫对这些问题学生,采取不谈话政策,晾着他们。如果不遵守规则,就不让他们参加活动;但让他自己选择是否遵守规则,然后继续参加活动。所谓关上大门,打开窗户。雷夫关注并赋予心血的是中间的那部分人。我想这也许是孔子所说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蕴含的道理了。
我们做老师的特别是做班级管理工作的,经常被班级里面的几个学生耗去了大部分时间。为什么不学学雷夫呢!是不是被一些不懂教育或者懂也不说的管理者逼得?人是有差别的,为什么漠视呢?是别有用心还是无可奈何?
当然,雷夫的教育也不是对第三类人群就是放任自流的。一开始这些学生不可能就知道所有问题所在,但当雷夫创设的课堂的平等氛围被他们感受到后,孩子不一定都喜欢上他,但他们开始信任雷夫。我想这种平等应该是什么呢?是对所有孩子一样的平等?好像不是。应该是只要你努力,就会成功而感受到的平等。他一直试图告诉这个群体:要和正确的人接触,而不是怨天尤人的人;人生没有捷径,没有谁能取代你自己,除非你自己去争取。
是的,马克思也说过:从来没有救世主 一切都靠自己创造播种才有收获,付出才有回报,只有不断创造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世上本来就没有救世主,一切得靠自己……
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时不感觉到压力,虽然有很多压力是无来由的。这些压力经常讲我们带进无端的恐惧中去,在恐惧中学习,是没有效率的。学生也会感到压力与恐惧。怎么样才能从恐惧和压力中把孩子解放出来。雷夫的措施是,让孩子们发现别人的孩子也面对压力,他就不会觉得自己孤立无援。雷夫还让所有的学生都要练习音乐,从钢琴、小提琴、吉他、萨克斯、歌剧等等。我不知道音乐是不是一定会让人放松,但音乐应该可以使人投入。我们不是经常也是哼着小曲显出自己是无所谓的吗!
突然,女孩失声尖叫起来,其他同学也大声叫喊,还有几个男孩冲上来,用力扑打他的头发——原来,是他太投入了,酒精灯点燃了他的头发,他居然都不知道。
这个时候,雷夫忽然发现,当一个人全神贯注地投入一件事情时,获得的体验是如此的美好,假如能够把把这种全神贯注的精神扩展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扩展到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那将带来多么美好的享受啊!于是雷夫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就是28年。
教育需要坚持,学习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会失败,正如我们的教育,没有人能挽救所有的孩子,但只要我们面对很糟糕的现实的时候,提醒自己:我绝不放弃,那么离成功就又接近了一层。因为如果我放弃的话,孩子们也会。
教育的质量好不过教师的质量,教育的事业是教师的事业。我们教师能走到哪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走到;但我们教师走不到的地方,学生一定走不到。我们要学会认识自己,学生也会;我们和家长争执,学生也会。雷夫告诉我们不和家长争执,就像不要和同事、领导争执一样。如果家长电话说:老师,你的教育方法有问题。那么,雷夫做的就是,不好意思,请您按照您的意愿去教您的孩子,我的教育就不实行了。
我们的教师,会这么做吗?敢这么做吗?有中国朋友就问雷夫,您不怕校长找你谈话吗?雷夫说,我不怕。因为美国的教师是不可开除的,除非犯罪。我们悄声的说,因为你太出名了,校长也拿你没办法。所以,要想自由的教育,首先,自己要足够的强大。这么才能使自己强大?雷夫说:不要等待,要努力去创造空间。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面去争取成功。这也许就是中国人说的,有其为才有其位。
这又让我想起,很多人,总是用自己的没有实现的设想(甚至是幻想),去幻想自己应该取得的成绩。很多时候,我们设想着我们如何如何,然后就好像我们已经如何如何了,然后就幻想被承认,幻想被成功,梦想掉馅饼。就如很多专家,空谈教育,仿佛他已经是教育了。这样的人要是成功了,那才是最大的悲哀。虽然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悲哀。
当然,当一个学校的校长要真找教师的毛病,也是很麻烦的。教室也不是没有毛病可找。所以,雷夫希望校长要做一些一线的工作;校长要听听老师的想法,做一做老师。如果有外面的人来指责老师,要为老师辩护。因为,你的老师需要你。
教育专家李振村这时说了一句话:教育就是春天来了,花开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想说。教育就是让所有的学生努力的去发芽,开花;就是自己是一颗石头,也要怀有开花的梦想。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春天降临的时候,收获一片花开的田野。
雷夫——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坚守
昌献杰
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puith),百度上的介绍是这样的:198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是美国最有趣、最有影响力的教师,但他并未得到应得的所有荣誉。当然,他不会在乎那些。在洛杉矶霍巴特小学(Hobart Boulevard Elementary School in Los Angeles),56号教室里的五年级学生所上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就是谦逊,艾斯奎斯(Esquith)相信树立榜样是教师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之一。
继续往下看:百度是这样介绍的:
艾斯奎斯从教20多年,获得众多国内外大奖,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1997年美国著名亲子杂志《父母》杂志年度“成长奖”、美国媒体天后欧普拉的“善待生命奖”、并获英国女王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M.B.E)等。他把奖金捐给了所在学校和学生,并成立了“霍巴特莎士比亚”慈善基金。 25年来,雷夫R26;艾斯奎斯老师一直在霍伯特小学担任五年级的老师,该校是美国第二大小学,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且多出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可是,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
读完这些文字后,你会奇怪:雷夫获得了如许之多的荣誉,为什么百度又说他“并未得到应得的所有荣誉”我可以告诉你答案,百度是按照中国式的思维来评价的。因为雷夫如果在中国,他现在一定是校长、教育局长或教育市长,或全国劳模了。很可惜,雷夫至今守着他的56号教室,仍然教他的五年级数学。这对中国教师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雷夫·艾斯奎斯是美国洛杉矶市霍巴特小学的五年级教师,从教20余年,获奖无数,他以他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而信受推崇。在第56号教室里,
有人说:把一件事做好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
听完雷夫的报告,我觉得雷夫的身上有三大奇迹:一、连续28年教同一个班级的课,而且是五年级的数学课;二、连续28年的教育热情一如既往,从不懈怠;三、始终做孩子们最信
从雷夫·艾斯奎斯的教学中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一是“要想我们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必须做什么样的人。”我们必须以身作则,而非说教。我希望我的学生对人友好,学习勤奋,这意味着我必须是他所见过的最友好,最勤奋的人。”他每天早二个小时到校,又最晚离开学校。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他经常利用课外,甚至是星期天的时间来给学生补课。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中国,很多老师对此很不理解。可雷夫就是这样做的,从来不顾忌别人如何评价,依然故我。艾斯奎斯的这个教学理念,其实也是我国著名教育
二是“我们必须有耐心。学习是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我不赶时间。”艾斯奎斯在28年的教学生涯中总结出这个经验。有些事必须经历过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正确的,该如何处理。急功近利必须得不偿失。我们何尝不需要这样的理念?艾斯奎斯提到教学上要有耐心,他是从知识学习上来提的,是学习的长期性问题,学习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应该有一个长期的打算。而且在学习中艾斯奎斯认为教师给予孩子的是“十年后他生活中用得着的”,他强烈批评用考试分数和等级评价学生的体制,这在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仍然暗流涌动的中国,很值得我们深思。
三是做学生信
四是在工作中寻找快乐。他28年教一个年级,但他喜爱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并用积极的态度永调适或克服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所以他也把这种思想运用到教学中,这就是让孩子自编自演莎士比亚戏剧。孩子在学习之余,参演莎士比亚戏剧,既从揣摩剧本时感受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高尚的品质,也在演出时学会了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精神。所以雷夫班上的学生特别具有集体意识,这在崇尚个性的美国是个特例。事实上,一个人的人格或人品的好与坏,不但会决定他人生的方向,更会左右别人对你的评价,而一个愿意努力付出的人,不但能自我肯定,更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信赖,那么,哪有不成功的道理呢?
艾斯奎斯自称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并不相信“最好的日子就是前头”,但他对自己却充满热情,他说“只要我还站着,我就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向我的学生展示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我的失败多于我的成功,但我从不放弃。每一天,我都会为学生尽我所能!”
艾斯奎斯的话传达了一种感动,他的话又振聋发聩,掷地有声。这是一位著名教育家的真实的心声,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老师的真实的心声,既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应该献身教育,一生忠诚,不羡利,不慕权,真心对已,诚心对人。比较雷夫与中国的一些教育家,如魏书生、任小艾、李镇西等,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里,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理念,但他们热爱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却是相同的。
正是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使雷夫内心充满对教育的激情;正是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使雷夫内心敏感、细腻和充满对现实的思考;正是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使雷夫二十八年如一日在第五十六号教室潜心育人。
雷夫北京报告会的汇报发言
沈荣
根据学校要求,我代表参加雷夫报告会的参会人员,把参加北京雷夫报告会的情况在这里做一简要报告。受学校委派,昌献杰、刘琴、张立华、孙志农和我一行五人参加了
这是本次报告会会场——北大百年纪念讲堂,我们在会址外的合影。
这幅是报告会休会期间,立
报告会由著名著名教育记者、教育策划人,也是二中的老朋友
这幅是我和昌献杰与
这幅是
雷夫和李希贵的对话,中美教育专家的高峰对话
雷夫·艾斯奎斯198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当了三年教师后,思想开始有所波动,当他看着一群追逐打闹的孩子时,感到茫然无助,因此,他决定要离开他的职业、离开他的教室。正当他想如何尽快结束他的最后一课时,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让他改变了决定要离开的想法。
化学课上的一个插曲
一、发生在“第56号教室”的故事
他把发生在56号教室里的故事都写成了书,现在这些书成了世界教育畅销书籍,深受世界各地的读者喜欢。在他的书里,他讲述了他的教育故事,叙述了他的教育观点。
二、雷夫的教育观点
雷夫说,在他的课堂上,一开始就要着手打造以信任为基础、毫无恐惧的教室。
雷夫说,假如你命该扫街,就扫得有模有样,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如莎士比亚在写诗,如贝多芬在作曲。
雷夫说,在入学的第一天,他都要给学生讲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就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希望得到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比如我在酒店里面会保持安静,我保持安静并不是因为我担心有些麻烦、并不是要讨好别人、并不是因为有规定。因为我很体贴他人,因为我知道在另外一间房子里可能有人想休息。不要再公共场合打电话,这样会让其他人感觉不舒服。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达到第五层级的思维方式,这样孩子们周围的世界就是一个非常快乐的世界。 不论是对孩童或是成人而言,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这个阶段不仅最难达到,也是最难教的。
雷夫说:很多教师说,他们感到很惭愧,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失败了。事实上,我也总是在失败。不是我所有的学生都在学习。有的学生我认为在学习,在离开我的教室数年后,也失败了。教学会是非常痛苦而孤独的。
雷夫说:教育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教育好的。
雷夫说:教育离不开惩罚。
雷夫的许多教育观点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
三、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
一个老师只用一年,在他的56号教室是,是怎么做到了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呢。雷夫说,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自己,但孩子都信任他。
雷夫把学生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特别优秀的,这是上帝给的礼物。雷夫不管他们,让他们自由的发展,让他们自己去摸索。第三类是特别捣蛋的,雷夫对这些问题学生,采取不谈话政策,晾着他们。如果不遵守规则,就不让他们参加活动;但让他自己选择是否遵守规则,然后继续参加活动。雷夫关注并赋予心血的是中间的那部分人。
雷夫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雷夫说:“不要试图控制学生,而是让他自己学会控制。”
雷夫说:“要提高自己的非专业素养,要学会和孩子讲话;要学会倾听,要花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
雷夫还说:“他们要学会快乐,要学会从不放弃。为此要给孩子找到一个爱好,任何一个,那么孩子就会快乐。要教会他们给心目中伟大的人写信,让成功招引他们,那么他们就不会放弃。
雷夫还让他的学生都要学习音乐,表演戏剧,音乐是不是一定会让人放松,但音乐应该可以使人投入。戏剧让学生认识生活。
雷夫说我不知道怎么样写出美妙的音乐 ,不知道怎么做出精美的网站,但是我过去的学生有这方面专长的,他们会来帮我。
既然
雷夫说,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和他的学生在一起,工作时间和他现在的学生,周末,会和他过去的学生一起过周末。很多已经毕业多年的他的学生,仍会来看望他,帮助他一起做好56号教室的事。
雷夫用心去和他的学生沟通,一年的时间,影响了学生一辈子,他的学生,对56号教室有一种依恋感,他们会早早的来到教室,迟迟的离开教室,即便是多少年后,仍会回来看看,帮助
四、雷夫其实很普通
他非常普通,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学教员;他的生源不好,他的学生非常糟糕,他任教的洛杉矶霍伯特小学,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且多出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他的工作环境不好,他的教室还因为下雨漏雨了,到处都是乱七八糟的,教室到处都是泥;工资也不高;他要应对每学期末的考试,要面对成绩的问题。
但是雷夫有一种伟大的情怀。28年来,他没有离开过那间教室,没有离开过五年级。所以说,他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奇迹。
雷夫有卓越的眼光。在演讲中,雷夫几乎没有讲到他的课堂,没有讲到他具体的教学策略和如何提高成绩的问题。他讲了很多课外的话题,在他的世界里,学会生活比成绩重要。他带着学生去旅行,让学生在旅行途中学会自我管理。他开经济学课程,让孩子从小学会理财。他抓住了每一个小细节,打磨成了金子一般。
雷夫的教育跟我们传统的课堂不一样,我们更多地关注课堂,关注课堂的教学策略,而雷夫更注重非正式的层面上。传统教育常常采用的是正式教育方式,而非正式教育的效果有时远远大于正式教育。
雷夫热爱运动、热爱音乐、热爱戏剧,他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他的孩子。在56号教室,他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