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从教 精心育才
——记市二中教师沈秋发
私下里,学生们很喜欢叫沈秋发“发哥”。对沈秋发来说,他想要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对目标的不懈追求和自信。
全国模范教师、省教坛新星、省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一级教练员、市高中物理学科带头人、记三等功……虽然从教28年来,他获得荣誉无数,但他却认为,这些都是作为一个教师最本职的工作,他只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已。
28年的从教生涯,他的角色很简单——物理教师、年级组长、班主任和学生们口中的“发哥”,他就是校园十大道德模范、市二中教师沈秋发。
“烹饪”物理的人
沈老师上课时,学生会被他的气质所牵引,沉浸在他所塑造的物理环境中,巧妙的试验设计,适当的点拨,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彰显了一个成熟教师的气质……”这是一位物理教师在听完沈秋发的公开课后写的一篇博客。
如果把物理比作一道菜,沈秋发所做的就是尽量缩短它与每个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最近地闻见它所散发的美好香气。所以,在沈秋发的物理课上,学生常常成为被款待的客人,他们品味物理,欣赏物理,而不为物理所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深深了解这一点,沈秋发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物理学推介大使,才能让那么多学物理的好苗子浮出水面。
庄桂春就是这些好苗子中的一个。这个来自淮北贫困农村的学生,刚来到强手如林的二中时,稍显自卑的他总是沉默寡言。然而,他的学习毅力和对数理知识的良好感觉,被沈老师一眼认定为可塑之材。在两年的竞赛辅导过程中,沈老师在生活、学习上悉心帮助他,他也变得越来越自信自强,最终在全国物理奥赛决赛中获得二等奖,被保送到清华大学。
团队的灵魂人物
在繁重的学科教学和竞赛辅导任务之外,沈秋发还连任了三届年级组长。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对他早已经是家常便饭。令人不得不佩服的是,在他领导下的团队,总是一个最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集体,也正是有了这样一个集体,在2001年、2007年,他们才会两次刷新了二中高考的新纪录,打造了一个学生口中的“黄金团队”。
遇到棘手的问题,年级组的老师们总是第一时间想到他们的队长,而沈秋发也总是第一时间出现,成为高效的 “灭火员”。在年轻教师们看来,无论是对听不进批评的学生,还是对难以沟通的家长,沈秋发往往是几句话,就能“四两拨千斤”,切中要害,以理服人,这个本事让很多年轻教师心悦诚服。
年轻教师们在与他的相处中渐渐了解到,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功夫不是一日而就,而是在日复一日对学生、对教育工作发自内心的理解的基础上得来的。他能在高考前一个星期还坚持送教上门,能为了一个物理成绩下降的学生挤出时间来单独辅导,也能为了激励大家而长期更新他的 “阿发文摘”,这些才让沈秋发成为了一个“在学生和教师心中分量很重的人”。
学生们的“发哥”
私下里,学生们很喜欢叫沈秋发“发哥”。对沈秋发来说,他想要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对目标的不懈追求和自信。
董若冰是他曾经教过的一位学生,物理成绩优异的他曾因压力过大而发挥失常,无缘进入省代表队参加全国决赛。他的懊丧和自责让沈秋发意识到,比赛比的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更是信心的比拼、对抗挫折的竞赛场。沈秋发找到董若冰,与他彻夜长谈,鼓励他重新站起来,也正因为有了沈老师的鼓励,董若冰才能从失败中重新振作,再次以多学科竞赛获奖的出色成绩,进入他梦寐以求的北大物理系。4年毕业后,他被哈佛和普林斯顿双双相中,均以全额奖学金力邀其赴美读研。
还有一位已经考入中科大的学生,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被学校开除。当他找到沈秋发老师后,沈老师二话没说,与他促膝谈心,教导他作为一个成年人的责任。在沈秋发的帮助下,这位学生戒除网瘾,于第二年重新考上了清华大学。
自信自强、百折不挠是沈秋发带给他学生的宝贵财富。
(《马鞍山日报》2010年9月15日第7版,作者盛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