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励学 敦行

德育之窗

国旗下讲话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德育之窗 - 国旗下讲话 - 中美高中教育的差异与比较

中美高中教育的差异与比较

发布时间:2009-05-30阅读次数:

编者按:

我校党委书记、校长汪正贵于20092月-4月,参加了教育部中国教育交流协会与美国中美校际交流组织联合举办的“中美校长领导能力提高项目”,对美国学校进行了为期21天的教育考察和交流,先后参观考察了美国东西部公立、私立高中十余所,并在波士顿市AMES高中跟班学习了一周时间,4月9日美国校长前来中国的结对学校进行为期14天的教育考察和交流,其中AMES高中的保罗校长于4月来我校访问一周,双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结为友好学校。  

有比较,就有感悟。汪正贵校长除了将访美期间的见闻以《访美散记》的形式呈现给了大家,更以一个教育管理者的强烈责任感与独特的视角,对于中美教育之间的异同作了更深层次的剖析与比较,其中不乏值得我们思索、借鉴的地方。现将汪校长的《中美高中教育的差异与比较》全文呈现给大家,一睹为快。  

   

   

中美高中教育的差异与比较  

   

安徽省马鞍山二中 汪正贵  

   

   

引子:  

2009年2月-4月,教育部中国教育交流协会与美国中美校际交流组织联合举办了一期“中美校长领导能力提高项目”。用英语的说法是shadowing project(影子项目),实际上就是中美校长相互跟班。来自中国北京、河北、辽宁、安徽的20位校长,与来自美国麻省、印第斯安那州、罗德岛州的20位校长相互结对,互相观摩学校并进行深度交流。2月16日中国校长前往美国学校进行了为期21天的教育考察和交流,4月9日美国校长前来中国结对学校进行为期14天的教育考察和交流。我作为成员之一,参加了此次活动,先后参观考察了美国东西部公立、私立高中十余所,并在波士顿市AMES高中跟班学习了一周时间,AMES高中的校长于4月来我校访问一周,双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于中美教育之间的异同,有一些了解和感悟,记之如下。  

   

一、美国高中学校的管理、德育和教学  

(一)简约高效的管理  

美国基础教育管理权和责任主要在州,联邦不大管。联邦主要制订发展规划和教育战略,如1983年提出的“国家在危急中”(A Nation at Risk)教育报告,强调重视基础文化教育;如2001年提出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 )行动计划,强调要使每个孩子达到全国教育标准等。州有教育局,主要是制定共同标准,具体落实在学区,当然也帮助学校发展。州有统一水平考试。州教育局对学校实施评估,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升学率;学校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课程;学生对学校的评价。  

城镇或社区被划分为若干学区,学区有选举产生的学区教育委员会,决定聘任学监和制定当地教育发展政策、财政预算等,委员是选举产生的义工,每周奉献10小时。是不懂教育的人管理教育。学区学监管理学区内除大学以外的所有学校(大学有自己的章程)。学监的责任主要是聘用校长,确定学校预算并筹措资金,统筹特殊教育、课程设计、学校交通与学校建设。每三周一次与校长和部门开会讨论工作,每年暑假在一起研讨办学问题。学区不管私立学校。学监要求必须有相关的资格和教育背景。  

美国的高级中学内部组织体系非常简约。机构少,行政人员少。校长,副校长或校长助理若干,体育主管,办公室主任。没有中层机构,只设有校长办公室,处理日常校务。教学事务由各学科主任负责。学生没有班级,只有年级,学生日常事务由辅导员负责,一名辅导员大约联络240名学生,主要负责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申请大学、心理咨询等。社区派有警察,荷枪实弹,负责学校治安和安全法制教育。  

(二)没有德育处的德育  

美国的中学没有德育处,没有专门的德育机构和专业人员。但是德育无处不在,体现在许多细节上。  

重视环境育人。建筑外表平常而普通,内室整洁而讲究,人文、实用而温馨,可谓秀外慧中。校园环境卫生整洁干净,学生犯错会罚打扫卫生。健身房、球馆、木工房、车间、家政教室、特教教室、机房、礼堂一应俱全。每个教室挂有学校精神的招贴画。图书馆休闲雅致,错落有序,充满人文气息和书卷气。墙壁文化发达,比如校史上所有有名气的运动员的姓名和事迹镌刻在墙上,学生的艺术作品展示在墙上,也有名言警句,各种招贴,温馨提示等。有荣誉墙,展示荣誉学生的作品,镌刻学生的姓名和事迹;也有耻辱墙(wall of sham),是美国式的幽默,学生自己张贴的是被大学招生办退回的入学申请信。  

学校有自己的学校精神与学校哲学,学校有自己崇尚的颜色,也有学校精神的象征物,如大象、老虎、鹰等。重视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很多学校将参加一战、二战的学生名录,永远镌刻在学校的墙上,也镌刻在一代一代师生的心里。学校体育比赛前,全体起立唱国歌。我参观的AMES高中,有一天专门举行隆重的仪式,为当年参加二战而未毕业的老兵校友补发毕业证书,老兵曾就读于此,差三个月未毕业就上二战前线,典礼上乐队奏国歌,老兵敬礼。校长致辞激动,以至哽咽。典礼上老兵协会用自己的钱为若干名学生颁发奖学金。学生若当天参加什么比赛、演出等活动,会有好朋友在他(她)的橱柜上挂一些花、彩带或者是鼓励的话。  

学生服装随意,课堂松散,但也有管理较严的地方,如教师包括校长在学校尽量不使用手机,学生在校内不使用mp3。校园禁烟很彻底,凡在学校的领地上,无论室内室外,均不得抽烟,其用意是教师不要在学生面前抽烟,因为教师的任何行为都会影响学生。校长每天早上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向每个学生问好。每天早上有五分钟的晨训,由校长和学生干部主持,交待一天的各种安排。学生行为举止文明素养高,无打闹现象。  

(三)分层与选择的教学  

美国高中课程设置大约是:英语、数学、历史、科学(包括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一般需选择两门科学课程)、外语(一般为西班牙语、法语、拉丁语、汉语等,一般需选两门外语)、艺术(包括音乐、美术、戏剧等)、木工、家政、制图与设计、机械制作、体育课等。实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学分制。  

美国中学的教学管理与我们差异很大,学生实行走班制,每个学生有自己的课程表;根据不同的水平实施分层教学,有“荣誉学生”的高级课程,有与大学衔接的AP课程,有适应一般水平的中班课程,也有少数问题学生群体的低班课程;课时长短不一,有49分钟一节课的学校,也有75分钟一节课的学校,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也有连堂,如实验课或测验等;课间很短,一般学校课间均在4-5分钟,学生可以在课上随意去洗手间。  

美国中学的教学方式文科多讨论;科学多实验,教学与实验一体;数学多讲授;艺术多实践;手工多动手。不一而足。其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相联系,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方法,他们信奉“你所教的方法也是你教的内容”。其教学方法也与班额数有关,一般在二十人左右,讨论式教学和活动式教学得以可能。美国公立学校的师生比在1:7左右,私立中学的师生比在1:5左右。美国中学的课堂效率不高,容量不大;课堂氛围比较轻松随意。  

在一堂高二年级的历史课上,参与了学生的讨论,关于二战美国是否应该在日本扔原子弹,正反双方各持已见,有理有据(学生提前作些资料准备)。最后我发表个人观点,并支持正方,略云:作为人文科学,采用讨论或辩论的方法很好,也许我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真理愈辩愈明,也许我们不能让大家都同意一个观点,但是讨论本身很有价值,讨论的本身比讨论结果更重要。评价历史上的事件,主要有三个标准,一是看原因,为何要做?二是看后果,做了如何,是正面作用大还是负面作用大?三是不能脱离当时背景讨论,因为当时总统的决定与今天教室里的讨论是完全不同的环境;同时又不能局限于当时,应该放置于较长的时间段即历史的长河中去观察会更科学。就这件事本身来看,我本人支持正方,当然当时的决定非常困难,也许不是最好办法的,可能是比较好的办法,但是历史不能假设,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不投放原子弹能否很快结束战争,虽然这个决定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历史不能重来,但是历史会以相同或相近的方式重现,学习历史会帮助我们通过对过去的分析和认识,更好地把握现在,指导未来。因此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这也是我们重视历史课的原因。  

美国特殊教育有多种形式,除有特殊教育学校外,一般的残疾或智障儿童都被安排在普通学校,这也是他们特殊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即只要学生力所能及,就应该和正常的孩子一起学习,也是全纳教育理念。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社区会安排经费聘请特殊服务的教师。也有特教班级。令人感动的是十几个特教班的孩子用了五天时间给我做了一个礼物。有画,有照片,合成一集,令人感动,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礼物。  

(四)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我所在的学校高中学生一天的安排大约这样:早上7:30上学,5分种晨训,一天一般7节课,每节课49分钟,课间4分钟,午饭20分钟。大约下午2:00放学。放学后学生在学校或社区参加各种活动、社会实践等。也可回家。学校提供的下午的活动要收取一定费用,用以支付相关教师额外的报酬。  

我在AMES高中观看了学生《GAYS and DOLLS》(《红男绿女》)的音乐剧彩排,观众是福利院的老人,幼儿园小朋友。演出在一千二百人的礼堂举行,舞美、道具、音响、服装、乐队非常正规,完全参照百老汇演出标准。相当多的经费是家长提供。编排训练演出全由学生完成,三个老师辅导。质量非常高,有吻戏,学生演的自然,观众报以掌声。演出中间休息十五分钟,三个小时后结束。周五至周日将有正式演出并卖票,15美元一张,家长学生社区居民会来观看。  

几乎所有学校都特别重视体育。在重视体育这个问题上,美国的学校、家庭、学生、社区高度一致。学校有体育主管,有专兼职的体育教练。我到AMES高中看到最多的是各种体育比赛几十年来获得的奖状、奖杯,还有培养的体育运动员的姓名和事迹被镌刻在最醒目的墙上,恰如我们对高考状元和学科竞赛优秀学生的宣传。我到AMES高中的当天晚上去学校看该校女子篮球赛,比赛以三分惜败另一校队,姑娘们都哭了。校长及夫人简妮特和另两个女儿来看比赛,学监 和 夫人,副校长 和部分 老师、部分学生家长、同学一同观看比赛,赛场气氛热烈,大家对体育的热爱和关注令人羡慕不已,一个健康的民族应该从体育做起.学校责无旁贷,不能只是关注体育特长生的运动,应该关注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体育不仅是健体,也是意志力的培养、一种精神的培育:阳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二、美国高中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与社区  

(一)美国的校长——以校为家  

美国的校长和教师不同,校长可以随时被解聘,有任期,有合同;教师一般不会随意被解雇。所以校长的压力也很大,除了做好学校工作以外,还要处理好公共关系,加强与社区、家长、学监、教育工会、学生社团的沟通与联系,取得他们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支持。校长权力不大,既不能随意解聘教师,也无权决定教师薪水,学校一切开支必须严格执行预算,我在AMES期间,我每天的伙食都是校长自掏腰包,学校也没有公车。学校管理人员少,也无中层,所以校长很辛苦,每天早上在门口迎接学生,然后主持晨训,晚上经常开会,与社区、学校委员会、学生、家长沟通工作,每逢赛季晚上还要观看学校球队主客场的比赛。校长以校为家,他有一把万能的钥匙,可以打开学校任何一间屋,包括副校长的办公室。  

(二)美国的教师——古闻来学,未闻往教  

美国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室办公,选自己课的学生来此上课,有点像中国古代的私塾“古闻来学,未闻往教”。老师很辛苦,50分钟的课一般每天要上五节;而且可能是不同层次的课。美国的教师不分等级,也无职称职级,待遇基本相同,社会地位处中等水平。教师一般工作稳定,福利好。除新教师外,一般不会轻易被解雇,教育工会的力量很大,解雇一个教师大约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要经过漫长而复杂的程序。教师上课多,备课时间少。也可兼职做教练或其他活动的指导教师。教师一般会将自己的教室布置得很有个性。  

(三)美国的学生——累并快乐着  

美国学生的学业也很辛苦,书包也很重。我所住的接待家庭的有一个95年生的男孩,读七年级,看看他的书包,大吃一惊。每一本书都象大百科全书,数学书厚达1000多页,历史、地理都是700多页,七年级也要学化学等科学,另学西班牙语、法语等。看来美国孩子的书包更沉,学生根本背不了,相当一部分留在学校。看其内容,写得很宽,不深。涉及面广,学生小学已接受科学和人文教育。总体看来,美国中小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内容比中国学生学的要多,更早,更宽;科学部分接触的早,内容也较宽;数学则不难不深。看来美国书本是学材,中国书本是教材。所以美国的孩子上学也很辛苦,也有学校要求早上六点到校上学的;美国学校学生课外功课不少,公立、私立皆然,一般在3-5小时。没有不付出能学得特别好的,没有轻松上名牌大学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觉得美国学生轻松是一种误解。上好学校总是要付出代价的。高班学生作业也相应多,如读AP课程的学生,作业多达十小时左右。私立学校作业多。想上好大学的学生作业多。   

学校活动也多。下午2点放学,然后开展各种活动,包括体育活动在内,也有社会实践活动,如做义工,服务社区等。学生自治组织多,并且参与学校管理。美国学校重视学生演讲和辩论,重视沟通与交往能力培养。办报纸,拉广告,举办毕业舞会,印制毕业画册,大型演出、各种体育比赛等等,都是学生自己来组织。  

这些孩子们累并快乐着。也许是因为他们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各有所取,各得其所。  

(四)美国的家长和社区——深度参与  

  美国的家长和社区对学校长教育是深度参与。家长每年会举办家长舞会,为学校募捐。我在的学校近年所募善款达百万美金。学生家长为学生的演出、球赛等活动提供各种帮助。家长代表参加学校委员会,直接参与学校决策。社区居民也会买票看学生演出,或观看学生体育比赛,为学生助威。学区的最高教育机构是学区教育委员会,都是由本学区的居民竞选产生,全部为义务劳动。  

   

三、中美教育的同与不同  

中美教育存在很多不同。概而言之,有三个方面的差异:一是经济问题决定的,比如教育经费、师生比、学生班额数等。经济问题会随着时间而改变,随之相应的教学方法等也会发生变化;二是社会问题决定的,比如中国激烈的学业竞争,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社会问题也可能逐渐趋缓,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三是文化的差异,可能更为持久和顽固。比如纪律与和谐、统一与个性、公平与效率、重过程与重结果、重品味与重接受,正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在教育上的反映,没有对错高低之分,正如钟摆之两端,也许取其平衡是最好的办法。举一例:美国课堂生态较好,但效率不够,教材厚但容量不大,重在过程与参与;中国课堂效率高但缺乏生气与活力,教材薄但学得累,重在结果与接受。正如一日三餐,可以吃各种饭菜,吃起来慢但有味,重过程、享受和品味,也可以将其营养浓缩成药丸,日服一粒,营养一样,效率高但无味,重结果与接受。  

中美教育的最大差异乃是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决无好坏高下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正如咖啡、西餐之于西方人的口胃,茶、中餐之于中国人的口味,没有谁好谁坏之分,只有是否得胃之异。因此也决不可照搬照抄,恰如不能以筷子吃西餐,以刀叉吃中餐一样。  

其实正是这种差异,构成了中美教育之间的张力,提供了互相交流、碰撞、分享、借鉴的可能和需要。而在实际上我们也发现了这种交融的存在,比如,感觉中国在向美国学动手能力培养,美国在向中国学习学业水平测试。看来教育的问题只是一个钟摆,左右难以平衡,如公平与效率、自由与纪律、科学与人文、统一与个性、素质与应试等,东西方教育都存在自己的偏颇。恰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如要寻求教育的完美,就等于寻求人性的完美。这也是教育的乌托邦。  

中美教育也有很多相同点,最根本的相同点只有一条:教育目的是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美国人也重视升学质量,质量第一,天下皆然。美国也有排名,社会也有评价,家长也有选择,学生也有竞争,升学也有压力,学校之间也有不同,教育也有问题。但是对教育的根本追求,无论哪个国家,都不能放弃,要培养有道德、有文化、身心健康的青少年,这是全人类教育的神圣职责。中国也是如此,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是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能力,有教学没教育,有教育没教养,有教养没健康。  

实事求是地讲,在以下方面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美国的学校教育:在教学上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管理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把时间还给学生,高度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关注学生的快乐和幸福,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潜力,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注重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学生的成长。  

   

   

   

   

                  完稿于 2009/5/28   

   

文章录入:zmgan    责任编辑:zmgan 
  • 上一篇文章: 国家教育部督导办教育质量监测督导处崔立双处长来我校调研

  • 下一篇文章: 教育随想(摘录)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