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励学 敦行

德育之窗

国旗下讲话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德育之窗 - 国旗下讲话 - 《皖江晚报》连续报道我校办学情况

《皖江晚报》连续报道我校办学情况

发布时间:2009-07-06阅读次数:

编者按:  

《皖江晚报》于20096月连续四期从教师队伍、办学质量和学科竞赛、素质教育、对外交流等四方面对我校新时期的办学情况进行了报道。  

管仲说过,国有“四维”,每一维都是支撑国家的基础,缺一不可。国如是,学校亦如是。教师队伍、办学质量、素质教育和对外交流四个方面,构成了马鞍山二中的“四维”。  

马鞍山二中一直践行着“四维并举”的办学理念。在二中,这就像四根支柱,稳稳撑起校园的一片天空。在此基础上,马鞍山二中走出一条独具个性的办学之路。

   

名校者,有名师之谓也  

——优秀的教师团队 学校可持续发展之本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如果我们化用一下,就会得出:“所谓名校者,非谓有名楼之谓也,有名师之谓也。”  

过去的辉煌不必一一道来,看看马鞍山二中今天的教师队伍,真是人才济济、名师荟萃。如郭惠宇语文教育工作室、谢宏物理教育工作室,享誉诗城。  

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二中有特级教师1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市学科带头人11人。10位教师参加全国课堂教学大赛7人获一等奖,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国家、省、市一等奖100余篇,另有200余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省级教育刊物上。  

特别可喜的是大批青年教师正在成长,挑起大梁。2003年,二中启动了“火炬接力”计划。六年过去了,先后300多人次参与五轮“火炬接力”。学校开展这项计划,是想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搭建一个平台,许荣德和赵震谣就是其中的一对师徒。  

赵震谣不会忘记20084月在淮北上英语公开课的情景。那一次,他的指导教师许荣德也来到了现场,给爱徒默默地打气。正是在 许 老师的鼓励下,赵震谣积极进步,快速成长。2008年他被评为省“教坛新星”,今年又成为二中最年轻的市学科带头人。  

近年来,二中18位年轻教师荣获市“教学能手”称号,10名教师获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16人获省“教坛新星”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非常重视教师培训,只要有机会,就把教师送出去,可以说是“不惜血本”。  

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郭惠宇介绍说,每年一次的苏浙沪皖四省市“新语文圆桌论坛”,二中都会派出许多语文教师前去交流,另其他学校的老师羡慕。同样, 张先义 老师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派驻教育部挂职锻炼。  

近年来,二中先后派出20多位教师出访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参加了包括AFS项目在内的多项国际交流或培训活动。20048月,郭晓光老师赴加拿大,参加在哥伦比亚国际学院举行的省理科实验班教练员双语教学培训课程。当时,安徽省仅两个名额。  

二中教师的高素质,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越是走近这些名师,就越能感受到他们对教育理想的执着坚守。  

市物理学科带头人沈秋发,2007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省物理奥赛一级教练员。对 于沈 老师来说,教了那么多年的书,可以轻松应对了。但是,这不是 沈 老师的个性。  

“一个教师要成为真正的名师,就必须坚持多反思、写论文,否则就缺少内涵。” 沈 老师说出了他的看法。  

2003年开始, 沈 老师每年都在全国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在他看来,老师一定要对本专业有深深地思考,尤其是专业课的思考。只有多看、多写、才能有所提高。  

“说白了,这是一份崇高的事业,这样的付出是必要的。”  

历史教师曹劲松是二中首届“师德标兵”,曹老师认为,评价老师的标准应该是这个老师爱不爱学生,而评价学生不能仅凭成绩。  

曹老师告诉记者,2005年他接收了一个学生,文化课基础很差,性格懦弱自卑。  

一开始, 曹 老师经常让他为班里做一些事情,想锻炼锻炼他。然而,整个高一一年, 曹 老师都没有找到这位学生的心灵之门。到了高二,有一次学校举行艺术展,要求每个班推荐几幅作品。几天后, 曹 老师收到一幅素描画,很吃惊,并问是谁画的。当得知素描画的作者是那位学生后, 曹 老师立即把这幅画挂在了班级,从此,那位学生找到了自信。  

正是有这样的一群教师,才有二中的名师团队。他们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教育使命,他们内化出一种精神、一种气度,像大树般在校园中扎根、生长……  

   

奥赛更多的是一种兴趣爱好  

——感受二中竞赛理念  

从外观看,马鞍山二中与普通的学校没有区别,校园雕塑、教学楼、一个塑胶跑道。然而行走此间,我们却经常被一组学生照片所吸引,这组照片有25张,贴在办公楼东面的橱窗里。其实,这25名学生都是二中2009年高考保送生,奥赛成绩优异,再有数月,他们就要跨入清华、北大、科大等大学的校门。  

    一提起奥赛,部分读者或许就会想起高深莫测的题目,集中式的训练,紧张的比赛场景。事实不完全如此,当你走进比赛中间就会发现,奥赛和普通的考试一样,只是它的准备过程有点长。  

快乐中掌握知识  

“参加竞赛辅导,是每周三下午,每周六全天。你选择哪科竞赛,就去哪个班听课,暑期则是集中培训。”胡骁翔同学细数了奥赛的辅导时间。  

胡骁翔是二中理科实验班的学生,今年被保送至清华。他于20072008年获得安徽省物理竞赛一等奖、2008年安徽省化学竞赛一等奖。胡骁翔说话语速较快,有时眼睛眯着,还不时地比划着。  

“那么多的课程,时间又是如此集中,你不感到厌倦吗?”记者问道。  

“高强度的学习,确实感到累。但是我喜欢这些学科,每当我解决一道问题时,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觉得斗志满满。而且老师也没有刻意出一些怪题‘刁难’我们,讲解地都是基础性的,应该掌握的知识。”胡骁翔继续说道,参加辅导时,班里的气氛非常好,最令他难忘的是和高三的学生在一起上课。除了借鉴参赛经验之外,还可以与学长交流学习经验。  

与胡骁翔一样,李辰锴同学今年也被保送至清华,他获得2009年全国数学竞赛三等奖,2008年安徽省物理竞赛一等奖。回忆起参加竞赛辅导时的情景,他说;“我喜欢打球,每个星期天下午都去打篮球。在我们班,许多人都喜欢篮球。”  

这时,胡骁翔还透露了一个小故事,2008年,他们去合肥参加化学竞赛。比赛的前一天正巧是中秋节。于是,全体师生集中在宾馆的大院里赏月、吃月饼。之后,师生一起,走出宾馆、散散步,观看合肥夜景。  

参赛的过程最重要  

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参加奥赛的同学少了些压力,多了几分自信。20052008年四年间,二中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获全国一等奖9人次,全国二等奖16人次,全国三等奖13人次,省一等奖198人次,保送清华、北大等名校50多人。  

那么多的学生迈进了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当老师的自然欣慰, 郭晓光 老师便是其中之一。郭老师是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从2003年起,他一直教理科实验班数学课。对于竞赛,郭老师有着自己的看法。  

“对学生来说,参加奥赛辅导的过程很难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老师解释说,参加奥赛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因而他们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地参与。学生在参赛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还培养了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此外,在激烈的竞赛环境里,每位学生都面临强手的挑战。要想获胜,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要有较强的综合、推理、分析、判断等能力。所以说,通过竞赛这把钥匙,激发出了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    

“虽然一些竞赛选手进入大学之后没有选择数学专业,但他们从数学竞赛的文化熏陶中所获得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将受益终生。”  

20052008年,共有27名同学保送进入清华、北大就读。近十年来,共向高校输送生源4400多名。

   

质量立校 特色兴校  

——感悟马鞍山二中内涵发展之路  

再过几天就要高考了,对二中理科实验班的部分同学来说,他们早已拿到了清华、北大的“入场券”。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奥赛成绩十分优异。  

近三年来,二中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获全国一等奖9人次,二等奖16人次,三等奖13人次,省一等奖198人次,保送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有50多人。  

之所以选择奥赛,汪正贵校长解释说:“二中坚持走质量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但是这种办学道路应该具有鲜明的标志。这个标志应当既有高度,且可望又可及,奥赛正是这样一个标志。此外,奥赛属于超常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反思性实验。它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此顺应了个性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胡骁翔是二中理科实验班的学生,今年被保送至清华。他告诉记者,竞赛辅导期间,高强度的学习让他感觉很累,但是每当解决一道问题时,自己就会有一种成就感。  

与胡骁翔一样,李辰锴同学今年也被保送至清华,他获得2009年全国数学竞赛三等奖,2008年安徽省物理竞赛一等奖。回忆起参加竞赛辅导时的情景,他说;“我喜欢打球,每个星期天下午都去打篮球。”  

“对学生来说,参加奥赛辅导的过程很难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郭晓光 老师说道。  

  老师是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他认为,虽然一些竞赛选手进入大学之后没有选择数学专业,但他们从数学竞赛的文化熏陶中所获得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将受益终生。  

奥赛为各学科的发展确立了一个高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带动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个学校能否提供优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个学校所提供的课程。换句话说,这些课程能否为学生提供规定课程之外的自选课程,从而满足学生的多元要求与发展。”汪校长说道。  

   老师从2001年起,便参与二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他告诉记者,二中先后开发了50余门校本课程,如地理研究性学习策略、网站建设、家庭理财、动画制作,街舞、三人篮球等。学生在高中三年内需要完成3个研究课题,记12个学分。新课改三年来,学校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课程模式、选题模式和成果呈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二中学生的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省、市表彰。其中,“如何发展马鞍山的李白文化”课题研究成果受到该市市委宣传部的重视,市委宣传部曾组织学生和专家对此进行进一步论证。  

为了秉承质量立校的理念,学校采取了加大教学常规检查力度,开展网络化评教,召开一年一度的高考研讨会等措施。今年321日,第22届“江南十校”联谊会的成功举办,让人们再次看到了马鞍山二中的影响力。  

提起“江南十校”联谊会,赫赫有名。它成立于1988年,由当时的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安庆一中等十所省重点中学组成。每年,各成员学校轮流举行一次年会,负责出高考模拟题。  

从接到联考命题任务到举办会议,二中用了整整一年时间。  

当天下午,为了更好地应对新考纲、新课程标准对高三复习备考的新要求,二中约请了省内各科名师共同解读安徽高考《考试说明》。高考九科研讨会在九个分会场热烈有序地展开,与会教师共同探究今年高考命题趋势和科学备考的策略,全面、深入地把握高考命题思路。  

从严、从紧的管理带来了高考成绩的连创新高,各项指标均居全市第一,会考水平、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也居全省同类学校前茅。  

碰撞·沟通·理解  

——对外交流提升二中办学特色  

 420 下午,马鞍山二中的会议室里掌声不断,美国奥利弗·艾蒙思中学正与二中举行签约仪式,双方正式缔结为友好学校。  

对外交流是二中办学的一个特色,学校希望借此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开阔眼界,更新观念。为此,学校先后与日本伊势崎市市立高中,美国华盛顿州斑桥中学等多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从2006年开始,学校陆续接待了来自意大利、美国、法国等国的8AFS外籍学生来校就读,谈阿萌便是其中一位。  

来自法国的谈阿萌住在二中学生谈阿卉的家里,谈阿卉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她俩经常有误会。记得去年9月,谈阿萌刚来中国,送给谈阿卉一瓶香水。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客人在场,是不能当面打开礼物的。可是,谈阿萌不理解,因为在她的国家,不当面打开礼物是不礼貌的。  

过了几天,谈阿卉又把香水送给了她的母亲,如此一来,谈阿萌更觉得不可思议,就问为什么?谈阿卉解释说,妈妈很喜欢法国香水,何况自己也用不到,对于很珍贵的东西,我们也会把它送给对自己很重要的人。  

不只是谈阿萌,意大利的雪儿、美国的徐美佳也有类似的感受。雪儿告诉记者,在意大利,学校没有校服,也没有眼保健操。徐美佳则说:“这里的午饭时间有两小时,我们那只有半个小时,用筷子也不习惯。”  

提起AFS项目,有些人可能不太了解,它是一个从事国际间教育交流的非盈利性民间国际组织,成立于1947年。通过AFS项目,国外的学生来到了二中,二中的部分学生也有机会前往美国、德国、斯洛伐克、冰岛等国学习,2003年以来,已有13名二中学生走出了国门。  

不仅是学生,教师也可以通过AFS项目,出国学习,陈先才便是其中的一位。  

  老师2006年去了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当了一名客座教师。他的主要任务是给当地学校的学生讲课,让他们了解一个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  

“很多人对中国不了解,甚至是无知。” 陈 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有的美国人问他,你们中国人睡地板吗?吃饭的时候有寿司吗?有牛奶喝吗?  

还好, 陈 老师此行准备充分,出国之前,他已经把有关中国文化、历史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照片制成了幻灯片,存在电脑里。上课的时候,通过讲解这些图片,告诉美国人一个真实的中国。  

“真的,美国人很固执,你不可能轻易地改变他。” 陈 老师说道。因此,每次做报告之前, 陈 老师都会说一句话:我是从中国来的中国人,我无法改变你,但我让你了解事实。  

除了AFS项目,二中还于2003年举办了FEC项目,即中新友好实验班。此项目举办后,先后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15名外籍教师来二中任教。寒暑假期间,学校还多次组织学生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国家参加FEC夏令营或冬令营。从2004年开始的公派新加坡项目中,21名学生赴新加坡留学,居全身各中学之首。  

多交流,多沟通,才能消除隔阂、增进了解。算起来,谈阿萌、雪儿以及徐美佳来中国都有九个多月了。说起现在的感受,她们的回答几乎一致:我需要不断地适应这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次“交换之旅”,让自己了解到更加真实的中国,也更加了解中国的学生。谈阿卉也认为,自己更多的了解了国外的生活以及文化。  

同样, 陈先才 老师也有收获,他除了让一部分美国人了解到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自己也看到了中美文化中的某些共性。比如说,美国的孩子年满18岁之后,家长不是不管,遇到重大节日,孩子也会回家与父母团聚。  

汪正贵校长认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是全球化时代教育的新内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是全球化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二中追求的办学特色之一。  

   

   

   

   

文章录入:jlu    责任编辑:jlu 
  • 上一篇文章: 我校第九届教代会胜利召开

  • 下一篇文章: 我校盛庆丰、伍玉魁、李代贵等三同志被省政府授予特级教师荣誉称号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