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双馨的名师
——记二中物理特级教师谢宏
谢宏,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享受者,全国新课标实验教材编写组成员,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受聘的唯一一名物理主讲教师,安徽省奥林匹克竞赛高级教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人大常委,市导师团导师,市物理学科中心指导组组长,二中物理教研组组长,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市德育标兵”等多项殊荣,在教育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从下放知青到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从一名农村中学的普通教师,到今天的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的名师,他以自己的坚韧、执着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人生之路:曾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奥赛获国家二、三等奖6人次,省一等奖24人次,省二、三等奖及市级奖百余人次;多次在国家CN刊号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由他主持的国家级课题荣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他和他领导的教研组更因此被省内同行称作“安徽省物理奥赛的一杆大旗”!
成功的喜悦总是相似的,奋斗的艰辛却不尽相同。
诚信育人:学生敬重的良师
1980年,谢宏从芜湖师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涂黄山中学,在远离县城的平瓦房里当起了“教书匠”。虽然条件艰苦,但农村孩子的淳朴和善良让初为人师的谢宏深切的感受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与责任。为了不让学生中途辍学,他经常步行十几里路去家访,苦口婆心地在田头、窑厂、脚手架上劝回了一个又一个学生。遇到学生家庭困难,他还常常从自己的工资中挤出一些替学生交学费或购书。在2000届高三毕业生中,他的班上有一位学生,由于母亲早逝、父亲下岗,家境的困难让他比同龄人过早的承受着经济与精神的双重压力。谢老师得知后,经常和他谈心,用自己当年在农村求学的经历鼓励他,让他认识到贫穷不是他的错,也不是不光彩的事,贫穷是一种磨砺,是人生历程中的一笔“财富”,只有发奋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平实的道理、真诚的交流,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在谢老师和学校“爱心社”的共同资助下,他很快振作起来,不仅获得了《半月谈》的奖学金,而且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在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浙江大学。
在00届高三毕业生中,谢老师还遇到了这样一位学生,他可以不吃不喝连续24小时玩游戏机,是个地地道道的“游戏机迷”。家长千方百计的劝说,毫无结果。在距高考还有4个月时,家长为了阻止他玩游戏机而和他产生了激烈的对抗,致使他负气离家出走。万般无奈的家长抱着一丝希望找到了谢老师。尽管不是班主任,为了挽救这名学生,谢老师一遍遍的找他谈心,还利用晚上的时间义务登门为他补课。老师真诚而无私的关怀,终于感动了他,也令他逐渐端正了学习态度,最终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
在谢老师身上,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孩子们喜欢亲切的称他为“老谢”,而他也成了同事和家长眼中“不是班主任的班主任。”
因材施教:风格独特的名师
“随着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在我眼中,一个概念、一个规律、一个难点、一个重点、一类题型和一种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制约。透彻分析一个点,可以融会贯通一大片;提高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其他的能力也会相应增强。”谢老师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不同学生学习物理的自身条件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很用功,形象思维很好,但抽象思维差一点,成为A类学生。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很强,但不太用功,学习习惯也不好,称为B类学生。还有的学生具备A、B两类学生的优点,称为C类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谢老师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也随之变化,对A类学生重在启发、引导、鼓励,告诉他们学习物理的目的是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B、C类学生都是学理科的好苗子,对B类学生重在学习的规范上下功夫,对C类学生,则允许并鼓励他们钻研课外知识,养成自我学习、深入探究的习惯。
二十多年的耕耘,谢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谢老师的人都说:“谢老师是一个很会教书的人。”“很会教书”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过硬的专业素质;二是高超的教学技能。专业素质过硬不仅仅表现在能够对教材作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的分析上,还表现在一个教师能够在自己的心中树起一株学科教学的知识树,形成自己的枝叶相通、干支相连的知识体系上,只有这样,任何一本教材,任何一套试题都能够被自己迅速消化、吸收和分解,从而达到目无全牛的境界。而在这背后,谢宏老师的付出与探索也是显而易见的。
卡尔·马克思曾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不断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这便是谢宏的人生座右铭,也是他走过的教育科研之路的真实写照。
(记者 梁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