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我校高一年级三个班级的学生观看了演出。 黄梅小戏《戏牡丹》《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对唱《喜荣归》,还有很多学生熟悉的《夫妻双双把家还》,让学生们零距离了解安徽黄梅独特韵味,感受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演员们的一招一式,一笑一颦无显示出极高的戏曲功底和演出水平,精彩的表演,赢得在场师生的阵阵喝彩和掌声。
该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旅委、市财政局主办,市艺术剧院承办,学生们在免费欣赏到一场优秀戏曲表演的同时,也了解了传统戏曲文化。活动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传播和普及,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主持人宣布演出开始
《戏牡丹》
《梁山伯与祝英台》
对唱《夫妻双双把家还》
《喜荣归》
学生观后感:
114班 栾奕、奚文漪画眼描眉,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风流;三打七唱,一字一板,铿锵有力,别具一番风味。诞生于湖北,流行于安徽的民间艺术,给了我对戏曲不一样的理解与体会。
中国戏剧,属于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的梅兰芳体系,其特点是源于生活,却又与生活有一定的间离效果。黄梅戏毫无疑问是这一体系的典例。二百年来,黄梅戏以其形式灵活、雅俗共赏的优点,博得了众多戏迷的喜爱,并成为京剧的始祖,在传统中国戏剧日趋衰落的今天,依旧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难怪萧伯纳的嫡传弟子,中国现代戏剧家黄佐临就曾认为,中国戏剧的复兴应从黄梅戏开始。
初听黄梅戏,是平淡无奇的。没有莎剧气魄恢宏的词藻,复杂错综的人物,没有京剧浓墨描摹的假面,圆润多变的花腔。黄梅戏朴实无华,似乎没有什么出彩之处。可是,正是这种朴实无华,成就了其最吸引人的地方。无论是《戏牡丹》中牡丹娘与吕洞宾的一问一答,还是《喜荣归》中赵廷玉和崔秀英的夫妻恩爱,亦或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凄美悲凉的生死相随,都来自于生活之中,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独特的智慧与审美。这种不带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风格,使黄梅戏不同于其它力求艳丽旖旎的剧种。黄梅戏更像一汪氤氲山岚,缭绕缠绵、缱绻万千,于清秀淡雅中渗透出万紫千红。
尽管如今我们对戏剧已有些陌生,但今天的精彩表演还是使同学们一同沉醉在了黄梅戏的优美意境中。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欣赏完今天的演出,我能够无比欣喜与自豪地说,中国戏剧真的如黄佐临先生预言的那样,走在了复兴的道路上!
112田雨菡
什么是戏曲?是几个人在舞台上的说说打打,明明五秒钟可以讲完的话非要拖个一分钟,还是我们平日一见就立马调台的属于老年人的节目?
昨天下午的“戏曲进校园”节目之后,彻底的改变了我的看法。
我们是吵吵闹闹的进了表演厅,可当《戏牡丹》的音乐响起,演员随着那“砰”地锣鼓声响,做了几个动作,定在了舞台上时,我们慢慢放下了手中的笔,合上了打开的作业,闭上眼准备小憩一下的同学这时也向前探探脑袋……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我们就这样跟着人物一起放声大笑,听着熟悉的方言,随着“咚咚”的锣鼓声而跟着紧张。没有人再去提“听戏曲耽误学习”,也没有人嘻嘻哈哈的聊天。直到主持人宣布结束那一刻,有人说道“这就结束了?没看够呢!”
走出表演厅,我仍沉浸在刚刚的表演中久久不能自拔。原来这才是黄梅戏啊!和平日里对它“很土”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啊!
往日里,我们被每天繁重的学习压力所包围,偶尔的空闲时间,王者荣耀,综艺节目还来不及呢,又怎会留给黄梅戏呢?所以我们连看都没看过,就很武断地判断“这哪是给我们中学生看的东西嘛”!而借着这个机会,我们第一次把自己抽离开来,安安静静地坐着,认认真真地欣赏了一次我们属于我们安徽的戏曲。
“一次”就让我们爱上了黄梅戏,这就是我们传统戏曲在历经了几百年的时间洗礼,仍然焕发着蓬勃生机的原因所在啊。不仅如此,现在的戏曲也原来越年轻化了,我们所欣赏到的不仅仅是标准的唱腔,还有现在流行的话语,逗趣的方言,符合我们所喜爱的故事情节……甚至在今天两会上,优秀的戏剧传承人杜镇杰提出——发展戏曲既要原汁原味的保护传统的东西,也应该利用互联网,面向市场,做出创新,和西方的艺术相结合的想法。政协委员魏春荣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及他们结合戏曲推出了“贵妃口红”及周边产品,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喜爱。他们也相信,能讲好这个关于中国戏曲的故事。
无论是“戏曲进校园”还是用各种创新的方法来宣传戏曲,都让“戏曲”这个词不再被束之高阁,也让更多的年轻人明白,戏曲的传承,不仅限于那些艺术家们,更多的,是使我们能够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静下心来,认真地去欣赏那个属于我们中国的美丽的文化。我们的“戏曲IP”该由我们自己打造,我们该说好的故事,该由我们自己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