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Nature》(《自然》)封面成果介绍了激光雷达工作的成果,展望了在未来无人驾驶技术上的前景。该成果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刘骏秋是中国科大08级少年班学院校友,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08届校友。 他负责了该Nature成果最核心技术氮化硅芯片制备。该氮化硅芯片则基于4月20日发表于《Nature Photonics》的论文。刘骏秋是后者的论文第一作者。
之前,4月20日《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子学》)刊登了名为“Photonic microwave generation in the X- and K-band using integrated soliton microcombs”的工作,其来自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Tobias J. Kippenberg教授所领导的团队。第一作者是刘骏秋。
尽管《自然》)正刊或许更令人关注,但不少专家更认可刘骏秋等作为第一作者的《自然光子学》的论文。刘骏秋曾在2019年参加欧洲集成光子大会(ECIO)并做报告时就介绍了这篇之后才发表于《自然光子学》的成果。大会评委云集了行业的权威。他们几乎一致同意,授予刘骏秋的报告全场唯一最佳学生报告。该《自然光子学》论文介绍了氮化硅芯片,带来了三篇Nature论文(其中一篇就是5月14日Nature发表的封面成果)。
“我觉得可以这样看,我们有这样的技术,如果一些非常特殊的应用需要用到这样的技术,我们有能力解决。我们想在国内把这个技术做出来,想把技术壁垒消除,这也是我计划回国发展的原因之一。” 谈到这一点,90 后 “后浪” 刘骏秋自信满满。
刘骏秋,毕业于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班主任:叶张平,任课教师:陈仓筛、郭晓光、刘建英、俞荣山、叶张平、魏昌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级少年班学院(零零班)。2016年获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硕士学位(最高荣誉);2020年获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博士学位。
《自然》封面成果介绍
刘骏秋校友在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