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马鞍山市与日本伊势崎市建立友好城市20周年,我校与伊势崎市立高中建立友好关系第9个年头。在彼此交往的九年间,来多去少,几乎每年我们都在二中的校园里看到一群日本学生,穿着短裙在寒风瑟瑟中从我们的视线飘过;今年是我校第三次派团前往访问。有幸本人能率团,领着17位二中高二学生在日本生活六天,尽管行程短暂,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之类的词语形容一点不为过,但所到之处留下印象不可谓不深刻、不可谓不难忘。
印象之一:认真而精致的理念。
伊势崎市立高中创立于1954年,学校占地47479平方米(71.2亩),15个班级,在校学生579人,这样小的学校在中国可以算得上“袖珍”学校了。或许是因为小,所以也就逼迫着把事情做得精细,把能够利用的空间都充分利用好。一年3个学期的行事计划从开学之初就安排妥当;在校哪些学生徒步上学,哪些骑车上学都一一调查入册;在伊势崎市立高中学生每天到下午3点40以后就是课外活动时间,我们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学生的各类活动,普遍感到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很高,而且非常认真。我们看到了日本学生认真地做着茶道表演,认真地参与
到书法、美术、音乐的活动中,认真进行柔道、棒球的运动。在日本留学的同学告诉我,日本的学生在训练棒球时能持续不断地扔球,扔上一天时间而不感到枯燥,足见其执着认真的劲儿。
印象之二:清醒而忧患的意识。
日本地震灾害频发的地方,几乎每天都有上百次的地震,我们在日本短短几天就感觉了多次有感的地震。或许是因为这个的缘故,在日本的所有公共场所到处都可以看到“避难所”、“避难通道”,也许是经历了汶川地震的缘故,我们这些外来者看这样的字眼不再觉得特别的刺眼。在伊势崎市立高中自然随处可以感觉到安全教育在学校的重要性,学校专门成立防灾、消防的委员会,校长亲自任队长,下设六个部:情报联络部,避难疏导部、消防安全学习部、工作部、救护部。学校内专设两个避难所。据说在日本学校的房屋抗震性最强,
因此当地居民都告知在地震等灾难来临时,最好的避难场所就是学校。
意识源自于各种行动,在日本学校会经常举行防灾演习,听导游说在日本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急救箱,其中装有水、食物、手电筒和收音机等物品。在日本街道上看到骑车经过的小学生都一律穿着校服、带着防护头盔;学生们骑的自行车的座位一律放到最低的位置,大概为了在出现意外时可以随时用脚踩地,而不至于摔倒,所见无一例外。防灾教育就是要从一点一滴的具体行为做起,仅仅靠一两次演习或宣传是很难解决问题的。
印象之三:整洁而礼貌的习惯。
到日本后的最初直觉就是干净和礼貌。在东京成田机场落地的那一刻起,就强烈地感到空气的清新,天空的蔚蓝;同时,扑面而来的是迎接我们的伊势崎市政府职员的热情,他们一个劲地鞠躬打招呼,尽管听不懂也有点不适应,但分明感觉到了他们的真诚。之后,在日本的每一天都在为此感叹,感叹那里清朗的青山绿水、整洁的街头巷尾乃至干净之极的厕所、垃圾箱,感叹从政府的市长、寄宿的家长、服务的司机直到店铺的服务人员、游乐场的工作人员、街市上陌生的路人带给你的热情招呼、深度鞠躬和亲切微笑。
而到了伊势崎市立高中那种干净整洁和礼貌习惯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所有访问团的成员,在进入到学校后,需要一律穿拖鞋,我们 在学校的各种教学场所穿行,看不到灰尘、脏物,处处都是几净窗明、纤尘不染。学校对我们的到来十分的欢迎,特意穿上民族服饰在校门口就开始迎接我们,充分体现了日本友人的好客。所到之处,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繁复的见面仪式处处体现出他们的周到,他们的热情。
说到礼貌,自然想到我们学生前后的变化。刚出境时,我们几个带队教师就曾为我们的学生缺乏应有的礼仪而深深刺痛:我们的学生似乎看不到办理登记等手续前三米黄线;我们的学生对于工作人员的服务表现得十分冷漠,很少有问好道谢的;我们的学生在面对日本寄宿家长热情地鞠躬问安时,会毫无感觉地转头回到自己的座位。为此,我们不得
不及时提醒,及时为他们补上一课:如何学会尊重,如何以礼待人。应当说,二中学生的素质还是很高的,没有养成习惯的他们很快懂得了如何去适应环境,如何去礼貌待人。在他们与寄宿家长生活了两天后,分手时几乎所有同学都流下了热泪,不需要任何提醒就一个劲地向他们日本的“家人”鞠躬施礼,热情相拥。之后的日子,他们会很自觉地对充满笑意的路人主动打招呼,他们会对为他们服务过的每个人表示道谢,他们会在公共场所小声的说话而不影响他人,他们会非常守
时而不迟到耽误他人,他们会为自己不小心影响了他人而不住地道歉,他们会在食用自助餐时一点不浪费……他们的表现比起我们看到的中国游客优秀得太多,以至日本餐馆陌生的店员会为他们竖起大拇指;我们的日本导游盛赞他们,认为比教育部派出的学生团还要优秀。而这一切,我和我的同仁分明看到了前后迥然不同的变化。以至于回国很久,在校园里遇见访问团的学生依然会对我深鞠一躬,没有任何的矫情。从这点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环境,需要表率。
印象之四:节俭而快乐的生活。
日本是富足的,也是节俭的。从他们的行政成本就可以看出,市政府一个部门(相当于我们的一个局)所有职员都在一间屋内办公,负责人 做在中间,其余一溜排开没有任何遮挡;伊势崎市立高中也如是:全校
教师都在一屋办公,校长的办公室就在旁边很小一间。学校里可以利用的空间,都精心安排。学校的设施和我们学校比起来未必好,感觉还不如国内学校的硬件。该校的教头(教导主任)两次来过二中,一再夸奖我们学校面积大、设施先进。他们学校的操场还是沙石的,风很大,但不觉有扬尘,或许这样的干净没有必要建塑胶跑道;反观我们的塑胶跑道上也变得尘土遍地。可见治标才是根本。
其实,日本无处不体现出他们的节俭,无论是欢迎的形式还是宴请的内容,都十分简单,看不到铺张浪费。
在伊势崎市立高中,丝毫感觉不到为应考而带来的学习压力,学生都喜笑盈盈,参与活动的热情很高。下午活动时间,全校学生都在活动:篮球、排球、乒乓球、棒球、柔道、剑术、书法、绘画、声乐、管乐等等,据导游说,这个学校在当地是一个一般的普通高中,城市中最优秀的学生到大城市就读,其次到当地的县立高中,然后才到市立高中。生源的质量决定着学校不同的出路,该校升入本科的占25%,专科占8.6%,职业类占48.9%,就业占15.3%。可见,学校在目标设定和出路定位上有着自己的特色。选择适合的目标,便是快乐之源。
在伊势崎我们结识了一位日本退休的音乐教师——田岛芳子,她自己开办了“田岛音乐教室”,相当于我们的私立艺术学校。她可以说是
我们马鞍山的一位友好使者,曾资助本市多家小学、幼儿园,还是我市第一幼儿园的名誉园长。已经60多岁的她听说来了中国马鞍山的朋友,晚上就驱车赶过来,然后亲自驾车,带我们去逛伊势崎最大的超市和电器超市;老人热情地邀我们到她家里做客,参观她的音乐教室。性格十分地开朗热情,生活得很充实很快乐;在她家里到处摆放着她从世界各地淘来的小工艺品和各种乐器,不住地讲述着每个小玩意背后的故事。她热情地为我们弹钢琴,弹日本的民间乐器。听说代表团一位老师的行李箱在托运时遭受野蛮装卸摔坏后,第二天一早她就赶到我们的驻地, 送来了一个新的行李箱,然后匆匆驱车而去,前往当地的一个老年公寓去做义工——这是她每个周末的必修功课。从她身上看到了日本普通民众的素养,感受到了他们的善良友好,也不禁让我们连连赞叹,感慨万分。
说了许多印象深刻的地方,其实最深刻的印象是感觉两国有太多的相似,无论长相肤色还是文化习俗,似乎我们始终生活在一群操着方言的中国人间,厕身于我们陌生又熟悉的故土上。我不是妄自菲薄的人,真的无意去夸赞高度文明的日本及其民众,但切身感受到了东方文化植根在这样一个岛国所产生的魅力。其实,我们中国也有许多优点,也一样的优秀。陪同的日本官员曾告诉我,说很欣赏今天中国人的朝气和活力,以为日本人远不及。我也深以为然,因为有我带去的17位同学作明证,他们的知识结构,他们的英语水平,他们的交际能力,他们的自省意识……一点不输于日本的同龄人,甚至比他们好得多。假以时日,未来的中国一定会远比岛国寡民更出色更精彩,我期待也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