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非教中文 —— 奔波上课
其实我相信,从汉办派遣到各国家的老师里,有很多人能够很幸运地成为驻校老师。他们在一所学校(大中小学)长期驻扎,每周固定有3-6节课,固定的教室,固定的学生,教学系统完善,也得到当地学校的很多支持。南非也有这样幸运的老师,他们在南非大学和约堡大学,每周3节课,其余时间可以自由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待遇等都非常好。 可惜我不是那些幸运的人之一。 我的单位是中国中心,它的课程设置之多之杂,是超出我预料之外的。它有很多对社会人士的收费教学(当然,所有收费都跟我们老师无关),还有很多对海外华人子弟的托儿所形式的收费教学(4-9岁的孩子),还有对政府部门的教学(正在逐步开展中),还有对公私立中小学校的教学(一周一次,每次一小时);教学点从最近的3公里,到最远的不知道多少公里,只知道开车需要1个多小时才能到达。老师们被安排在各个教学点,每天往返奔波,备课内容还都不相同,备课对象也都不相同。而以上所有类型,我都占了。
一言以蔽之:我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去上课的路上。
再一言以蔽之:我如果不在备课,那我一定是在补觉。
每一次去上课,是有安排统一接送的。所谓统一接送,就是比如我去Isaac more primary school上课是2:30,在同一个区有另外3个学校也是2点半上课,四个学校就会按商量好的顺序轮流派一辆车来接送我们,统一接,然后挨个放到各自的学校。因此2点30的课,1点我们就要全部出发,2点10分左右到达该区,然后绕着圈的一个一个放下来。放学的时候亦然。 这就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为我很想空余点时间出来,能够在学校转一转,看一看,能够请学校领导层谈一谈他们的学校教育,能够跟学生们聊聊天听听他们的说法,我还想能够坐进他们的课堂听听课。但是这一切在统一接送的安排下都无法实现,在我课程量那么多的情况下也不太好实现。
于是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月,我的调研想法越来越迫切,最终我做出了一个决定——买车。我花了12万兰特(人民币6万不到)买了一辆2013年的二手车,现代I10, 小小的代步车,1.25的排量意味着它跑不快,爬不上高坡,用来旅游肯定不行,但是它省油,它能够在城市中穿梭自如,让我能够在挤出来的个人时间里,去实实在在做一些教育调研。
南非教育现状初探——Pretoria High School for Girls及Isaac more primary school
我的第一个调研点是比勒陀利亚女子高中。
南非比勒陀利亚女子高中(以下简称女高)始建于1902年10月,建校时,仅有106名学生,且年龄大小不等,包括幼儿园和高中。 目前,已成为单独的高中,有多人种多文化学生1200多人;教师90多名,其中45个政府编制的教师,其他的都属于学校自主招聘。
女高鼓励女孩子健康运动,鼓励女孩子们保持积极向上的活力,因此学校逐年建立和完善各种体育场地,购买体育设备,在1908年就成立了校内泳泳队,在当时的背景下,实在是非常大胆的尝试。迄今为止,该校场地已有网球场、曲棍球场、板球场、游泳馆、篮球场、排球场等各种体育场馆。
南非的高中也非常注重升学率,并且彼此之间每年也都要争排名。每当11月国考之后(也就相当于我们高考,只不过他们的考试要持续一个月,每周考一门或者两门,这个我后面会再做采访并整理)。他们也会将录取的百分比、录取的哪些大学、学生的名字等等做成大的宣传海报贴在校园门口,并且登报宣传,派专人到各中小学做相关宣传,各大杂志还会时不时发起排名调查,排出前10名的学校。女高最大的竞争对手有3个,一个是比勒陀利亚男子高中,女高和男高是两所英语学校,初始是只收白人学生的,以英语为母语教学;另外两所是以Afrikaans为母语教学主要以黑人学生为主的男高和女高。当然,现在这些学校在多人种上,都已逐步开放,以女高为例,自从25年前(约1989~1990年)第一个黑人女学生进入女高后,到目前学生已经达成多人种多文化并存,黑人、白人、印度人、华人、甚至蒙着头纱的伊斯兰族的学生,在校园都可以见到。
出于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对母语教学的特别兴趣,我首先预约的是女高的Head of Language——Mrs. Mccusker,就语文的教学整体情况,课程安排设置,教科书选择和考核制度等同她进行了一个小时的详细交流。整理如下:
她告诉我,女高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张课程表,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因为实行的是走班制。首先,每个学生必须选择一门home language, 女高是以英语为母语教学的,因此她们只能选择英语。此外,必须选择一门first additional language,这里就包括Afrikaans, Sepedi,French, German等等。
在母语语言的教学上,主要分为口语、阅读、书写三大块。
她们的口语教学非常有意思,比如第一学期的第一堂口语课,是要求每个人带小礼物过来,送给自己班上的一位同学。首先带着这个礼物到台前,介绍我为什么要送这个人礼物,我跟这个人怎么认识的,我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礼物等等。介绍中,不准过度热情(over-enthusiastic),不准说虚假的理由,也不准过早把收礼物的人喊起来直到已经做完整个介绍了,要不然收礼物的人会很尴尬。 又比如,口语第四课,要求每个学生作为主持人,介绍下一个发言的人。要求是,首先要能够让观众安静入座,请观众们能够听自己解说,用合理正确的语调来介绍(还是不准过度热情或者过度平淡),然后完整正确的介绍发言人的基本信息。而在口语第七课,甚至要求学生做eulogy,也就是葬礼上的颂词,对每个细节的要求也都罗列了出来。这样看来,她们的口语教学,还真是非常生活化。
在阅读上,按要求每学年(四学期)要学习一本小说,一部戏剧,以及若干首诗歌。教育部对教材都有统一规定,但是由于规定的书目还可以有选择性,比如规定了4本小说,所以根据学校自己选择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小说。如女高在12年级的英语教学上,选择的小说是《The Great Gatsby》(《了不起的盖茨比》),戏剧则选择了《Othello》(《奥赛罗》),男高选择了同样的戏剧,但小说则选择了《The Kite Runner》(《追风筝的人》)。我倒是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式,我们的孩子很少能把《The Kite Runner》这样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看下去的。让我们的孩子看《红楼梦》都得费好大的力气,也做不到整个一学年就给他们研究这一本小说。我在高一的教学中有尝试每周留两节阅读课,期末做了一些研究论文,但毕竟都还处于尝试阶段,平常的教学亦兢兢业业不敢丢。我想,对这里阅读课的研究可能会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打开一扇新的窗户,但他们实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还得等下学期申请随堂听课后方可见真章。 而在诗歌上,以11年级为例,分为四类的,分别在一学年的四学期上完,第一学期上war poetry(战争期间的诗歌),四首诗;第二学期上South African poetry(南非诗歌),五首诗;第三学期上traditional poetry(传统诗歌),四首诗;第四学期上modern poetry(现代诗歌),三首诗。诗名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写作上是多类型的,按照课程安排来看,主要都是应用文写作。如personal letters(私人信件)、formal letters(正式信件)、post card and diary entry(贺卡及日记),job application(求职报告),甚至transactional writing,这个我不太会翻译,大约就是事务性写作,公务文章之类的吧。
考试,也包括字词,阅读,写作等方面。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当场看到她们的试卷,但是也征得了Mrs. Mccusker的同意,在下一次采访时,将允许我复印她们的试卷,并看情况安排我进课堂听课。我想,这样就能更进一步实实在在的了解女高的语文教育。管中窥豹,也可略见南非目前的高中语文教育情况吧。
第二位采访的是我的第二个调研点ISAAC MORE PRIMERAY SCHOOL的校长。第三位采访的是女高的Deputy——Mrs. Schoombie。 在同她们的交流中,我更加全面的了解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基本课程设置。首先,小学有8个年级,学前班+1到7年级,8年级就是高中,8-12年级是高中阶段,因此没有初中这么一说。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不同的学校有些微的差距。ISAAC MORE PRIMERAY SCHOOL是黑人区的一所小学,基本全是黑人学生。校长告诉我,南非有11种官方语言,从殖民期间一直影响到现在的英语作为每个人都必须学习的语言,但是每个南非人都会至少3种语言,英语,他自己种族的母语,还有其他至少一种比如法语等,这些都是在学校就学到的。有些没有上学的,也在平时的交往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会的,因为Afrikaans(南非本土语言)就有很多种,黑人区大多也是以本土语言彼此交流。以他们小学为例,因为是黑人区的学生,所以从学前班到2年级,他们学习的语言是Sepedi,教学的语言也是Sepedi,从3年级开始,教学语言还是Sepedi,但开始教English;到4年级,开始用英语教学。校长说,这个分界非常明显,很多孩子就会跟不上了,他们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拼命补习英语,但是孩子们学习起来非常快,她又说。除了这两种语言课程外,还有一种课程叫做life skills(生活技能),这个课程里包括音乐,物理,这个学校没有美术课,音乐也是唱歌而已,没有乐器。四年级之后增加数学,society study(这个科目下包括地理和历史),6年级之后开始学习经济学,自然科学,工业科学等,我想在下一次访谈中,我一定得讨要一些教材来研究一下,7年级的小孩上的这些高大上名字的课程,是不是就是我们的数学,生物和化学。
而到了高中,按照女高Deputy——Mrs. Schoombie的介绍,除了英语作为母语教学,另外学习一门first additional language,然后就是数学,数学中分算术和几何。这两个任选一个就可以,但是学校鼓励她们能尽可能的选择两个,并且尽可能的坚持久一点儿,因为很多大学的专业对数学要求不同,数学学好了,在国考中的选择面就会更大。我还没有亲见她们的数学课本,但是我听说这里高中数学非常简单,相当于我们的初中水平。但到了大学会一下变得非常难,很多人往往就跟不上。之后大部分课程,都被归类为life orientation,这翻译又让我有点迷糊,大约就是关于人生定位方面的课程,比如设计啊,美术啊,电脑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包括生理健康啊,全部都归到这一类里的,然后再有一个就是sports了。这个选择性更多,很多社团都可以参加,而且可以参加各类比赛。 课程嘛,都是早上8点半开始,下午2点放学。放学后有时候会有社团活动,也会有兴趣班活动,比如我的中文课,就是星期五下午2点半,作为兴趣班来上的。
课堂设置为一课1小时,每个班约30-35人。小学和高中都是,但是两所学校的老师也都告诉我,一个班30多人对她们来说是非常大的工作量,已经超过了她们的正常工作范围。她们都在向教育部申请更多的编制教师名额,而女高由于资金充裕些,已经开始自招更多的老师。同时她们也笑着猜测,这样的人数在中国可能不算多,因为人口实在太多了。
由于采访时间的关系,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都没有来得及探讨。幸而三位被访人都表示期待下一次的访谈,并约在了下学期。因为本学期即将结束,3月26号就开始放假了。那么,4月或者5月时我将再做新一轮的调研,我想,接下来将主要调研教材,实际课堂,以及在谈话中探讨对教师的相关政策,也将再向大家汇报。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能够集思广益告知我来转问,也是极好的。
以上结论均来自访谈实录,以及对男高和女高教材的研究。如有不妥,敬请指出。
和ISAAC MORE小学学生在一起
女高的礼堂晚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