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姆豪茨中学(德文:Helmholtz gymnasium)
当地时间9月30日上午8点50分,我们来到了本次论修学活动的目的地:海姆豪茨中学。这所学校的校史与二中相似,是1961年建校。
Gymnasium的德文意思并不就是“中学”的意思,据学校老师介绍,德国的学校有几种:无高中的中学,综合类中学(有职业教育)以及类似于海姆豪茨中学人特殊中学,即从5年级至高二年级,德国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高中二年,毕业后可以升入大学。海姆豪茨中学就是特殊类中学,有七个年级,其中初中五个年级,实行五年教育,与国内大不相同。
原定于早上的欢迎仪式,因为孩子们的课程学习而推迟到11:50分进行。借此机会,我们参观了全校。
学校的整体面积不大,与成功学校类似。人数只有880人,还比不上我们一个年级的人数。学校规模不大,没有高楼,最高只有4层,也没有体育馆和天文馆之类。用国人的话来讲,可以称得上是“寒酸”了。全校只有一个校工,是“在编”人员。从老师的介绍中可以知道,他如同我们学校的总务主任,只是没有头衔,工作也极敬业,全家就住在学校提供的一所房子里,只要他在学校工作,学校就无偿提供其住宿。他对来自中国的客人很热情,可惜,语言不通,无法继续交流。
我们来到学校老师的集体办公室,这是一个约30平米的房间,显得很拥挤,没有电脑等办公用品,我们有些惊诧。接队老师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情,告诉我们这是老师们下课集体休息的地方,可以在一起交流心得,或谈天说地,而专门的办公室是不说话的,大家安心工作。
学校的课程也因孩子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低年级经常只上上午的课,下午则无课,但须留在学校,参加各种活动课。高年级的学生则全天有课,课程也相对紧张。学校一般有两次大课间,因为德国法律规定学生不得连续上四节课,大课间分40分钟及60分钟两次,活动时间相对较长。当然,在孩子们嬉戏、运动的身影中,也有十几个拿着塑料桶和长钳子的孩子特殊引人注目,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都是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在校园内捡垃圾,难怪全校见不着一个清洁工!
中国的20名学生分别由19个家庭接待(有一个家庭接待2个孩子),与德国家庭同吃同住。从而切身感受德国的风土人情。德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晚上很少出外应酬,德国妈妈们也特别细心,早上会给孩子们准备中午的甜点、午饭和一盒已经洗好并切好的水果。中国学生与德国学生一起上学,并在同一班级上课。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很快就成为相知的朋友,并且无话不谈。看着他们在一起有说有笑,我们两位带队老师倒显得有些孤单了。
11点50分,校长在她的办公室给我们举行了一个热情而简单的欢迎仪式,简单介绍了学校的一些情况,并询问了同学们生活学习方面的一些问题,然后给客人颁发校徽,最后合影留念。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仪式只有约15分钟,而在合影留念时,校长等所有学生站好后才站在最旁边,似乎她只是一位服务人员,而不是学校的最高领导。
之后,我们参观了教学校、学生会堂及食堂,一切都显示出德国人的精致与精心。而最难忘的是教学楼外有一处涂鸦墙,画着同学们的各类“作品”,很有点美国嬉皮士的风格,与校园整洁优雅的环境氛围似乎格格不入,仔细想想,又觉得这是最有匠心的地方。此外,就是学生的毕业纪念墙了,每届学生毕业时都有一个主题:有以发型为主题,有以通辑令为主题的……很别致,不拘一格,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又过目难忘。
我曾经在教育日志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而追求精神的纯正却是人类行动的唯一,我们为什么不修炼自己的身心,引领孩子们的发展呢?让青草长成青草,并进而覆盖大地;让玫瑰长成玫瑰,并进而带来芬芳;让橡树长成橡树,并进而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栋梁,如此,教书育人就不是一句空头的口号,而是一种梦想成真的快乐与甘甜。”我想中西方的教育在形式上有很多不同,但是,在对孩子们的精神引领方面应该是一致的,只不过我们今天的教育太注重口头与形式,而忽视了孔老夫子的“言传身教”的实质与内涵了。
注:海姆豪茨中学是我校的友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