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谢宏物理思想”教学研讨会暨《我的教研笔记》首发式上的发言
谢 宏
尊敬的领导、尊敬的老师,大家好:
此刻,我的心情有些恐慌不安,我只是一个普通教师,却有这么多领导和佳宾因为我而来到这里,值此,请各位接受我的一拜。
我是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最初我是不爱教师职业的。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从不喜欢教书到选择教师为终生职业呢?我想,这其中除了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的变化之外,我通过教书获得了许多乐趣是主要因素,而这乐趣大部分来自我的教科研成果。通过教科研,我提高了教学水平,获得了学生的喜爱、同行乃至社会的认可,也促使我逐渐热爱教师职业并确定为终生职业。《我的教研笔记》一书是我从教近30年的教科研的总结。为此,我有两个愿望㈠和大家共同分享我的教学经验和乐趣。㈡为想从事教学研究的青年教师指一条教科研的路子,如果有人看完本书后有“噢,原来可以这样进行教科研”,我就非常知足了。
本书把我的教科研经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以上篇、中篇和下篇的形式呈现。上篇的关键词是积累。积累是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积累须从一点一滴做起,先研究教材的具体知识点,进而由点及面循序渐进,是为“欲观树林, 须见树木”。篇中收集的《辐射计转动之我见》、《两团气问题的一般解法》等文章是我早年的作品,文章的立意很浅,基本上是一事一议,不能算作论文。但现在回想起来,正是这些“小豆腐块”文章,帮助我完成了教学研究的“资本原始积累”,使我乐意钻研教材,激励我在教研之路越走越远。中篇指出了一位成熟的物理教师的教学“抓手”何在。由于前期的积累,此阶段,我关注的不仅是一个知识点,而是与其相关的一条线、一个面或更深层次的东西。不再就题论题,一事一议,而是透过表象,研究其内在联系。我把教材教法作为深入理解教材的核心,它是“绕树三匝”后,可以握持于手的“枝脉”。下篇揭示了我成为名师之后,对当时一些物理教育现状不满意的郁闷心情和自我否定若干不恰当的教学行为的欲望。我朦胧地感觉到,由于升学的压力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我的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深深烙有应试教育的印记,追求高考高分和高升学率也象一张无形的网约束着我。虽然我曾试图努力挣脱这张网,但这种努力是不自觉的,也是孤立的。高中物理教改水深河广,那么横渡沧海的一苇之舟在哪里呢?经过上下探索,多方求助,终于在现行教育理念的感召下我确定了物理教育最终的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谁谓河广,一 苇航之”。
我用每篇的序言把过去做的,现在想的有序地串接起来,整合成这本书,期望读者尤其是青年教师能从中受益。
最后,我想补充说明的是,虽然现在我们都知道教育要以人为本,要顾及学生的终生发展,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只是刚刚开始。比如,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问题就没有定论。什么是科学探究?物理教学中的每一节课都需要科学探究吗?哪些课适合科学探究等等。再如,我们教学设计中写的三维目标符合课程纲要的三维目标是一回事吗?高中物理教学的每一节课都需要设定三维目标吗?如何检测三维目标达成与否呢?这些问题不仅是我解决不了的,也是当今教育界没有解决的问题。在此,我真心希望在坐的领导能带领更多的教师从事这方面研究,为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添砖加瓦,为马鞍山市中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培养人才,造就更多的名师为全市人民服务。谢谢!